导读:
- 今年来已有多家军工企业披露大额订单,行业的确定性正在不断恢复,前期积累的订单有望在未来一年中集中释放,产业周期即将迎来拐点,军工电子行业或率先受益于行业复苏。
- 高规格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召开,释放了降低民参军门槛的信号,民间资本与技术力量的融入或为军工行业带来新活力。
- 2025年中国国防预算或在3月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公布。机构认为,全球大变局下我国军费投入或将缓慢抬升,预计维持和GDP增长协调增长的水平。
- 两会预期下,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部署进程有望持续加速,与传统军工列装逻辑形成闭环,产业链条向更高端领域延伸,为军工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军工电子作为行业“神经系统”的作用不可或缺。
- 2025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扎实推进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和载人月球探测两大任务,为推动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正文:
作为“十四五”的收官之年,2025年军工行业需求正得到集中释放。2025年前两个月,军工行业运转情况总体向好,多家企业披露大额订单。
据科股宝梳理,截至目前,已有国科军工(2025年年度订货合同)、洪都航空(2025年预计销售金额)、大立科技(某型光电系统研制合同)、华强科技(2025年日常经营性合同)、中航电测(2025年预计出售商品)、长城军工(2025年预计销售金额)等企业披露订单预期或关联交易,涉及金额分别达7.39亿元、85.2亿元、0.71亿元、1.45亿元、33.79亿元、6.5亿元。
这些公司中,军工电子和地面兵装细分板块的订单修复表现最为突出,表明行业基本面正在逐步改善。军工电子企业多数处于军工行业上游,在行业拐点到来之际,上游企业将提前受益,表现出更高的业绩弹性。而在两会预期下,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部署进程也有望持续加速,与传统军工列装逻辑形成闭环,产业链条向更高端领域延伸,为军工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1)2024年多数军工公司业绩承压,今年来订单修复节奏加快或维持补偿式增长。
据科股宝梳理,截至3月3日,申万宏源国防军工一级行业分类下的142家军工企业中,已有93家公布了2024年业绩预告。其中4家预增、8家略增、10家扭亏;首亏31家、续亏25家、预减15家,预喜比例为23.66%。
整体来看多数军工公司业绩欠佳,已发布预告快报的93家上市公司中,净利增速下限中位数为-65.35%,增速上限中位数为46.97%。原因是2024年军工行业基本面受到人事调整、需求不明朗等不利因素影响,多型号订单延后,原有需求节奏调整、新增订单不及预期,再叠加成熟产品降价等压力,进而导致了行业业绩的整体承压。
从订单修复节奏看,2025年以来,国科军工、大立科技、中航电测、长城军工等公司已公告大额订单,市场悲观情绪得到一定程度修复。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军工行业前期受影响的延迟订单有望在2025年得到补偿式增长,且随着“十五五”计划的逐步明朗,行业或将迎来边际改善,带来业绩和估值的“双击”。
申万宏源表示,春节后随着开工逐渐展开,个别公司“点状订单”正向部分领域“线状订单”突破,预期很快迎来全领域“面状订单”爆发,同时供给端生产单位由于订单不能及时落地进一步影响2024年确收和2025年排产等情况,也将获得缓解。
(2)两会预期下,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部署进程有望持续加速,与传统军工列装逻辑形成闭环,产业链条向更高端领域延伸,为军工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两会到来,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成为两会热议话题,持续推动支持政策推出和产业进度加速。
此前,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30地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部署低空经济产业,覆盖率达96.8%;26省将空天信息等航空航天领域纳入重点攻坚领域,较2024新增9个省级单位;10省提出加速商业航天产业布局,与上年同期持平。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打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的战略部署,银河证券认为,人工智能产业化落地、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网络构建、航空航天信息产业集群培育三大方向,将成为全国两会政策表述的核心焦点。
而受武器“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的要求影响,卫星、低空等新质生产力将逐渐与传统军工列装逻辑形成闭环,有望为军工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推动相关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完善和拓展,而军工电子作为行业“神经系统”的作用也不可或缺。
2月24日,《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初次审议。修订草案共15章255条,重点完善了低空空域管理、无人机监管等条款,提出简化飞行审批流程、推动空域分类开放等改革方向,被业内视为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突破。
据中国民航局预估,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到2025年有望达到1.5万亿元,到 2035年更将高达3.5万亿元。随着两会后低空基建(如起降平台、导航系统)加速铺开,军工行业有望深度受益于无人机、航空电子设备等配套需求,产业链条或向卫星通信、高精度定位等高端领域延伸。
近期,我国“国网星座”以及商业组网卫星“千帆星座”均实现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正式建设进程也拉开了大幕。目前,中国星网的“国网星座”已完成两次批量组网发射;商业组网卫星“千帆星座”已实现4次一箭18星的发射,卫星发射总数量达到了72颗。
根据中国航天新闻披露,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八甲火箭于2月11日顺利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2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主力火箭不断丰富,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新型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YF-75DA也同步完成首飞。
申万宏源分析认为,国内两大星座常态化部署进程有望持续加快,同时可回收火箭研制有望在2025-2026年不断突破,带动星座部署成本不断下降。
中航证券指出,卫星通信产业的应用端市场空间尚未迎来明显变化,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早期阶段。未来伴随各卫星互联网星座正式建设的开始,卫星互联网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上市公司业绩有望迎来兑现;我国高轨卫星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要高于低轨卫星互联网产业,有望在高清卫星电视广播以及航空互联网、海洋互联网、应急领域等卫星互联网新兴领域的商用市场上实现快速拓展。
值得关注的是,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3月3日发布,2025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扎实推进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和载人月球探测两大任务,为推动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目前,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行稳定、效益发挥良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
风险提示: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增值税政策变动风险;装备采购不及预期;订单落地节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