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李兆基:穿越地产周期一甲子

钛度号
相信有周期,才能穿越周期。

文 | 白熊观察员

 理解周期、相信存在周期,才能穿越周期。

2025年3月17日,恒基兆业地产官网宣布,创办人李兆基在家人陪伴下安详离世,享年97岁。

这位被尊称为"四叔"的老人,作为恒基兆业地产及中华煤气的灵魂人物,李兆基一手打造了市值超2500亿港元的商业帝国,横跨地产、能源、酒店及交通等多个领域。

与其他地产巨头相比,恒基兆业以其稳健的财务政策脱颖而出——22%的净负债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内地地产商平均55%),2.33%的融资成本几乎是内地房企的三分之一。

61年的地产经营中,李兆基同样经历过几次地产周期。同时,作为亚洲巨富之一,他也经历了更宏大的政治经济周期。

他是如何穿越周期?

反周期操盘手

"我六岁识金,十二岁能做账,十四岁开始赚钱。"1928年,当广东顺德的李介甫为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取名"兆基"。李家经营着"天宝荣金铺"和"永生银号",小兆基自幼便在店铺间穿梭,耳濡目染。

1948年,战火中,20岁的李兆基带着仅有的1000元港币只身前往香港。初到香港,李兆基很快在动荡的市场中找到了机会。他预见美元会升值,于是大举买入美元,果然不久便获利丰厚,积累了第一桶金。

"金融是赚快钱,地产才能成就基业。"1958年,他与冯景禧、郭得胜等人合组永业公司,进军地产。创业之初,李兆基敏锐地捕捉到当时香港人的住房需求,创新性地推出"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销售模式,一举打破了香港地产业传统的整栋出售模式,使普通市民也能负担得起自己的住房。

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极大拓展了市场。

1963年,永业公司重组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李兆基与郭得胜、冯景禧成为香港地产界的"三剑客"。然而,好景不长,1972年新鸿基筹备上市前夕,三人因股权分配问题产生了分歧。最终,李兆基带走了永泰建业(后改名为恒基兆业),郭得胜保留了新鸿基的名称和大部分业务。

这个教训,促使他在恒基兆业建立了严格的股权结构和治理机制。

也就在1973年,李兆基第一次穿越地产周期。

当年,全球石油危机引发香港股市暴跌,恒生指数在短短一年内暴跌65%,大量企业破产,地产商纷纷抛售资产。刚刚45岁的李兆基反其道而行,正式成立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

"别人恐慌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慌。"这句老话也是李兆基的投资哲学。危机中,他挨家挨户游说旧楼业主出售物业,甚至在欧美中文报刊上登广告,收购海外华侨在香港的物业。由于市场低迷,李兆基以远低于市价的成本获取了大量优质地段的旧楼。

1975年末,李兆基已经囤积了20个优质地块,公司被称为"楼宇制造工厂"。1981年,在他的推动下,恒基兆业成功上市,一举筹集10亿港元资金,市值从初创时的1.5亿港元飙升至1990年的265亿港元,增长近177倍。

不过,恒基兆业刚上市,第二次地产巨震又来了。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香港楼市随之剧烈震荡,房价一度下跌50%。

在此期间,开发商数量从1960年1500家锐减至1984年150家,年均淘汰率12.5%。同时,英资财团(置地、太古)市场份额从75%降至30%,华资四大家族崛起。

李兆基"亚洲股神"称号并非浪得虚名。这期间,当香港投资者热衷于本地股票时,李兆基却将目光投向了日本债券市场,最终获利超过200亿港元。

通过股市围魏救赵,是李兆基的神来之笔。35年之后,李兆基的晚辈许家印也试图复用这一招。可惜性格决定命运,与李兆基用债券套利的稳健操作不同,许家印用“大大大、圈圈圈……”的战略搞出了恒大汽车,虽然一度市值超越比亚迪,但股票无人接盘,也救不了地产主业。

有现金流,李兆基仍然大胆做多,利用香港政府推出的"乙种换地权益书"制度,以低成本锁定了大量新界地区的开发权。这些土地在九七回归后的价值暴涨。

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香港,这也第三次引发香港地产巨震。这一时期,恒生指数狂泻,地产股首当其冲。

现金流为王——李兆基1983年收购了中华煤气公司,利用煤气行业的“现金奶牛”效应,帮助自己度过危机。

2003年,即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中华煤气仍贡献了18亿港元利润,成为集团的"救命稻草"。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香港楼市再度承压。李兆基双管齐下:一方面减持内地资产回笼资金;另一方面借助中华煤气的稳定现金流形成支撑。

得益于这种低负债、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恒基兆业成为为数不多实现零债务违约的大型地产商。

2010年后,随着内地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恒基兆业曾一度大举扩张,布局多个二三线城市。然而,随着调控政策收紧和市场降温,部分项目陷入停滞。李兆基及时调整策略,将资源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同时减少土地储备规模。这一决策虽然短期内影响了增长速度,但避免了后来许多内地房企面临的债务危机。

李兆基穿越的最后一次地产周期,不在香港,而在内地。

2015年后,他主动收缩内地业务,保留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的优质项目。

2015年底,恒基地产自占待发展及发展中的物业楼面面积曾达1086万平方米,2016年底减至845万平方米,截至2017年6月底,这一数值仅为362万平方米。一年半的时间,土地储备缩减67%。

同时,李兆基开始大力投资氢能源等绿色产业,为集团寻找新的增长点。2019年5月,他正式宣布退休,将恒基兆业交给两个儿子李家杰和李家诚,完成了一次平稳的权力交接。

超过一甲子的地产人生中,李兆基始终以低杠杆、强现金流穿越周期。

现金流大作手

要做到反周期,一是要对周期有清醒的认识;二是要有足够的工具。

早在1983年,当恒基地产业务蒸蒸日上时,李兆基却出人意料地收购了中华煤气公司。当时,许多人不解这一决策,认为煤气业务增长缓慢,与地产的高回报相去甚远。

然而,李兆基看中的正是煤气业务的稳定性和反周期特性。他认为,地产是周期性行业,总有起伏。他需要一个稳定的现金流来平衡风险。

事实验证了,到2019年,中华煤气已经发展成为市值超2600亿港元的能源巨头,贡献了恒基集团36%的稳定利润。

恒基的另一风险对冲策略是维持较高比例的收租物业。与内地房企动辄90%以上的开发物业销售不同,李兆基坚持将30%的物业用于长期持有收租。这些优质商业物业(如中环国际金融中心)每年产生的租金收入,足以覆盖集团的利息支出,即使在楼市低迷时期,也能保证企业的现金流安全。

此外,李兆基还通过收购香港小轮、美丽华酒店等企业,构建了交通-旅游-商业的闭环,打造了几个“现金牛”。

2000年后,他又重仓中国网通、中国人寿等国企股,单笔回报率曾超过300%。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总能在市场情绪高涨时选择退出——2010年恒生指数达到22000点时,他悄然套现200-300亿港元,为日后的投资储备了"弹药"。

地产与金融天然存在密切的联系,趁手的金融工具,对于地产企业穿越周期至关重要。

银行与恒基,则做了40年的朋友。早在1970年代,李兆基就与汇丰、中银等银行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

恒基兆业2018年的融资成本仅为年息2.33%,而同期内地房企的融资成本普遍在8%-15%之间,差距近五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当许多企业被迫接受高息贷款时,李兆基却能够通过银团贷款方式,将大部分短期债务转换为7-10年的长期低息贷款。

2011年,欧债危机阴云笼罩全球市场时,李兆基做了一个看似矛盾的决定:一方面加速恒基兆业的商业物业分拆上市,成立阳光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另一方面却大量发行永续债。

这两种工具形成了配合——REITs让恒基提前收回了部分物业投资,增强了现金流;而永续债则因其可延期支付利息的特性,被评级机构部分视为权益而非债务,有效降低了账面负债率。

不过,遗憾的是,这些成熟市场的金融工具,在内地的落地则比较慢。内地首支Reits直到2015年才落地,这时候留给内地开发商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政商握手

投资内地,尽管较为低调,但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这是李兆基内地战略的鲜明特点。

1980年,李兆基与胡应湘、郑裕彤等港商合资兴建的广州中国大酒店正式动工,成为改革开放后内地首批引进外资的标志性项目。

1996年,当北京长安街上的恒基中心拔地而起时,这座总投资33亿元的地标建筑是李兆基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宣言。

在生意场之外,1982年,他与霍英东等人共同创立了"培华教育基金会",专注支持内地教育事业。

这种"政策期权"投资的智慧,在2000年后愈发显现。当恒基兆业申请内地燃气特许经营权时,中华煤气旗下的港华燃气凭借李兆基长期积累的良好关系,迅速获批进入30多个城市,远超同行。截至2024年,港华燃气已成为内地最大的外资燃气运营商之一。

尾声

复盘李兆基的穿越之路,他的成功就在于,清醒认知周期,保持克制,并善用金融工具。

尽管宏观形势深度影响地产市场。但对于具体的企业而言,生存最大的敌人不是市场,而是自己的贪婪。

最近几年,内地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调整,多家曾经的行业巨头陷入债务危机。而恒基兆业却依然稳如磐石,净负债率仅22%,融资成本保持在2.33%的超低水平。

代价是什么?作为一家60多年的老牌房企,恒基地产港股上市公司市值最高时也只不到2000亿港元。而年轻的内地房企,在2017年前后,市值成批地超越了恒基——不过,后来这些新秀们又纷纷陨落,下跌超90%的比比皆是。目前,内地开发商市值达到千亿的,仅剩下保利、华润等极少数央企。

有业内人士认为,内地地产商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完全不同。内地开发商的超高杠杆扩张,某种程度上是被高地价和激烈竞争推着向前走的。

但一边喊着“主要任务是活下去”,一边拿地不收手的,仍然也内地房地产开发商。

尾声之外

在香港商界,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和郭得胜的"四大家族"长期主导着地产市场。他们之间既有激烈竞争,也有战略合作,形成了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网。

2015年以来,李嘉诚将资产转移至英国、欧洲、加拿大等全球市场,商界一片哗然。而李兆基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增持香港和内地核心资产。

这种战略差异背后,是两位商界巨子对未来的不同判断。

李兆基的家族传承方式也与其他大亨截然不同。2019年,91岁的他宣布退休,将内地业务交给长子李家杰,香港业务交给次子李家诚,形成"双核分权"模式。

相比之下,李嘉诚选择将大部分业务交给长子李泽钜,次子李泽楷则另起炉灶;郭得胜家族在1990年代曾因三子内斗导致市值蒸发40%,最终不得不引入职业经理人;郑裕彤则在经历两次交棒失败后,由孙辈郑志刚接棒。去年9月,郑志刚又宣布辞职。

家族企业最大的风险不是市场,而是传承,这可能是更难的穿越周期之旅,这个旅程,我们可以留待下次复盘。

本文系作者 白熊观察员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