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变局下的PC市场:抢出货拉库存,产业链“失血”重构

涨价、产线转移,PC市场的连续增长还能否持续?

1

AI大模型的加速发展,颠覆了消费电子行业,使得每一个终端都在底层开启了AI的深度改造。在这之中,PC作为最重要的终端之一,是最早开启与AI融合的产业,AI PC已成为各家品牌主打的新产物。

不仅如此,在触底之后,有了AI的助力,整个PC市场也迎来了连续的增长。日前,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和工作站的总出货量同比增长9.4%,达到6270万台。而这,也是PC市场实现的连续六个季度的增长。

不过,在增长的背后,由于关税政策的变化,导致PC市场也出现了一些变数。最为明显的便是由于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使得各大品牌商在一季度加快了对美国市场的出货节奏。

图片来源:Canalys

图片来源:Canalys

IDC 全球设备追踪副总裁瑞安·雷思(Ryan Reith)表示:"大多数人都在重新评估接下来几个月的情况,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供应链检查尚未显示任何重大变化,但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形势几乎太不稳定,难以做出重大商业决策。"

另外,基于当前政策的变动,多数PC厂商开始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至东南亚,以降低影响。最新消息显示,特朗普已批准对未采取报复行动的国家实施90天的关税暂停。考虑到中国是PC的主要制造国,后续品牌商将完成面向美国市场的出货转移,以增强供应链的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减轻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

连续六个季度增长,苹果增速最快

在AI换新以及系统升级的红利下,全球PC市场在过去较长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增长期。今年一季度,笔记本电脑(包括移动工作站)出货量达到4940万台,同比增长10%;台式机(包括台式工作站)出货量为1330万台,同比增长8%。

从市场排名来看,头部仍没有较大的变化,联想仍旧保持其在全球PC市场的领先地位,笔记本和台式机出货量达1520 万台,实现11%的增长。排名第二的惠普出货量年增长6%,达到1280万台。戴尔在连续几个季度同比下降之后,第一季度出货量达到950万台,实现3%的增长。苹果凭借22%的强劲增长,稳居第四,出货量达到650万台,占据10.4%的市场份额。华硕以9%的增长和400万台的出货量跻身前五。

图片来源:Canalys

图片来源:Canalys

增长的背后,主要来源于两个因素的推动。其中,AI是刺激市场新需求的关键。Canalys报告数据指出,2024年标志着传统PC向AI PC的重大转变,预估2025年全球AI PC出货量超过1亿台,占PC出货总量的40%;到2028年,全球AI PC出货量2.05亿台,2024年至2028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44%。

早些时间,几乎所有的PC品牌商都宣布了拥抱AI,并将其作为产品的主打卖点。不仅如此,AI功能的叠加,也让PC产品有了更高的溢价能力。Canalys预计,与未集成NPU的类似配置PC相比,AI PC将享有10%至15%的价格溢价。到2025年底,800美元以上价格的PC中,超过一半将具备AI能力,这一比例到2028年将增长至超过80%。

AI之外,另一个推动PC出货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就是Windows 11系统的换代。此前,微软方面曾表示,从2025年10月14日起,Windows 10将不再接收安全更新。公开信息显示,Windows 10是微软在2015年上线的操作系统。2021年,Windows 11发布上市。

2

但是,从市场份额来看,Windows 10依然是目前全球桌面Windows版本中市场份额最大的操作系统。截至2024年10月,Windows 10在Windows系统中的市场份额占比为60.95%,Windows 11为35.58%,Windows 7为2.62%。较大的换代空间,也成为PC市场增长的一大推动力量。

另外,一季度全球PC市场的增长,当然也与关税政策的变化有关。OEM厂商在特朗普政府宣布首轮关税政策前,加快了对美国市场的出货节奏。Canalys首席分析师Ishan Dutt表示:“得益于厂商为应对首轮关税政策提前向美国加速出货的推动,2025年第一季度,PC出货量大幅增长。” 其中,联想和惠普第一季度在美国的出货量分别增长约20%和13%。

产业链“失血”加速重构,市场或由增转跌

技术的迭代和演进,成为PC市场增长的推动力量。但现在,政策的不稳定,导致PC市场或将出现较大的变数。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特朗普叫停了已于4月9日生效的全面对等关税,但仍保留了对全球范围内所有进入美国的商品征收10%的基准关税。

并且,除中国外,一位白宫官员表示,特朗普总统周三宣布的为期90天的关税暂停不适用于美国对从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口的商品加征的关税,美国对从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口的、没有涵盖在美墨加协定(USMCA)中的商品加征的25%关税仍然有效。90天关税暂停后,未来还存在较大的变数,市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会有很大的波动。

不可改变的是,关税的增加,进一步导致美国PC市场终端厂商压力的增长。在此次“对等关税”叫停之前,美国电脑制造商Framework就宣布,将“暂时暂停”在美国销售部分笔记本电脑,并指出在关税政策影响下,销售的最低端的型号将面临亏损。META PC也透露,计划对PC零部件涨价最高达50%,称关税政策使其无法继续维持现有价格。还有报道称,戴尔在美国市场已经取消或降低了多款电脑的折扣幅度。

为了应对政策的影响,多数渠道商也都增加了相关的库存,这也使得Q1的PC出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终端的售价来看,关税带来的成本的上升大概率也会由消费者买单,届时也将会影响美国PC市场的增长。考虑到美国是全球最大的PC市场,单一市场的变动或许会导致全球PC市场结束增长。行业分析人士指出,若美国市场需求下滑10%,全球PC出货量可能减少约3%。

相关数据显示,PC品牌对美国PC市场依赖程度依序为苹果(44%)、戴尔(41%)、惠普(33%)、宏碁(25%)、联想(19%)、华硕(16%),在相关政策出台后,品牌商更多的是保持“观望”状态,并未在公开场合做出详细的表态。但在新政下,PC生产线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转移。

当前,PC生产线多数集中在中国,为了应对风险,头部OEM厂商在加速推进生产多元化,转移至美国生产目前并不现实,只能是外迁至东南亚,减轻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此前,惠普首席执行官Enrique Lores就在最新财报电话会上透露,到今年底,惠普在美国销售的产品中将有90%在中国以外生产。

根据Omdia最新《平板和笔记本显示面板及OEM市场追踪报告》分析报告指出,2025年前四大PC品牌会持续加大外移中国的OEM生产订单,特别是前三大美系PC品牌客户,可望拉高东南亚生产比重,从2024年各自占比15%左右的比重,2025年目标拉高到20~25%。

2023~2025年全球前四大PC品牌客户的OEM生产地区比重变化

2023~2025年全球前四大PC品牌客户的OEM生产地区比重变化

Omdia显示研究首席分析师林筱茹表示,在北美的关税新政策下,未来PC产业供应链将切分为二,北美市场订单的东南亚制造,以及其他市场的中国制造两大块,并用最后组装地区作为关税征课的条件。

不过,生产线的转移并不是一朝一夕,即便是转移至东南亚,也并不代表成本就一定下跌。

“现阶段东南亚的PC产业供应链自给率仍然不足,大多数需仰赖中国出口零组件至当地组装,品牌需共同负担材料运费成本,虽然东南亚具有劳动工资便宜的优势,但对比中国各方面均成熟且完整的PC产业供应链,东南亚新厂的制造成本短期内仍高于中国,因此,品牌初期仅将高价格敏感度的低阶PC机种订单快速移转,未来将视产能提升与供应链的情况,逐步再拉高其他中高阶PC机种在东南亚制造的比重。”林筱茹进一步指出。

另外,生产线转移的背后,也是供应链的一次集体“失血”,物流等多个环节的成本都在暴涨。短期来看,关税政策的波动,正在让PC市场的神经加速紧绷,就像惠普、戴尔的股价一样,“关税暂停”后能大涨超10%,但此前跌去的则要更多。(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杜志强,编辑|钟毅)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