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战场,腾讯向左,阿里向右

钛度号
互为一面镜子。

文 | 硅基研究室,作者 | kiki

作为中国两家公开表示「追求AGI」的科技大厂,腾讯和阿里成为了「互联网大厂派」中对AI投入最激进的两个典型案例。

这几天,腾讯前脚在北京开了今年的AI产业应用峰会,把主题定位「全面拥抱AI」,阿里云后脚就开了中企出海大会,继续展露全球化的野心。

特别是自DeepSeek「掀桌」的三个多月里,腾讯和阿里的共同动作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自上而下快速决策承接DeepSeek流量,让这一超级入口「为我所用」;

二是推动整体业务AI化,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蔡崇信此前在510阿里日亲友见面会上表示,阿里要把AI融入每一块业务、每一块环节,未来三到五年,所有业务都应以AI为驱动;

三是AI的早期红利也已反应在基本面上。据最新的财报业绩和电话会,AI给两家科技大厂的基本面带来实质性贡献,比如,阿里的电商和云,腾讯的广告和游戏。

但两家科技巨头的AI路线也出现明显的分野。

我们试图以从业务基本盘、应用逻辑和组织人才三个层面,结合腾讯和阿里的最新财报,拆解它们的不同。

1、AI基本盘不同:阿里要入口,腾讯要故事

相比2024年大模型战场上的高调的刷榜评分,2025年,来自DeepSeek的「暴击」,彻底调转了腾讯和阿里的AI布局风向。

一年前,尽管已提出「用户为先,AI驱动」的战略,但市场对阿里的AI布局理解为「微软+OpenAI」,彼时竞技场上最耀眼的还是「大模型六小龙」们,而腾讯在AI上过于谨慎克制的投入难免让人想起库克和他的苹果——有天然的流量入口,但对AI呈现明显的防守态势。

DeepSeek如同一条鲶鱼,彻底搅活了大模型这池春水,也刷新了人们对两家科技大厂的认知。

一方面,腾讯和阿里因此变得更开放,也更激进,两家企业高管均在2025年对外释放极为强烈的AI乐观主义,马化腾甚至在财报电话会上直言:“未来应用大发展的机会已经到来”。

另一方面,开源带来的技术平权,DeepSeek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新技术范式让下游应用开发变得更具性价比。这之中,阿里Qwen的出圈赚足了开发者的好感,腾讯则在加速已有应用场景和AI原生应用的开发更新速度。

但尽管步调类似,双方的意图则全然不同——阿里要的是AI入口,腾讯要的则是AI故事。

这种差异当然取决于它们的基本盘。

阿里目前电商业务(淘天+阿里国际)依旧贡献了接近六成的收入,淘天更是贡献了阿里的主要利润。

但电商已是存量市场,并不占据主要的用户入口,蔡崇信此前也强调,电商是一个垂类,有更多其他的互联网公司占据了对用户的入口。“阿里能聚焦在AI上的话,能够对整个入口的突破,也许可以把新的入口用AI的方式做出来,让阿里增加更多的用户”。

阿里近期与美图的合作也印证了对「流量的渴求」。阿里以2.5亿美元可转债的形式投资美图,美图则承诺未来三年向阿里采购不低于5.6亿元的云服务。

而另一边以广告和游戏为现金牛业务的腾讯,并不像阿里拥有「云+AI」顺畅的成长性逻辑,因此向AI要增长,显然也是向未来要成长性。

今年的两次财报电话会上,腾讯高管都主动披露了Agent相关进度,马化腾就提到:“每个人都可以做通用的智能体AI,微信有可能形成独特Agent AI生态,与微信生态系统的独特组成部分相连接,包括社交图谱、内容生态系统(如公众号、视频号),以及微信内数百万个小程序。”

当然这些都只是AI长期叙事,阿里能否造出AI时代的新入口,腾讯能否讲出如Agent一样的新故事,这些决定了两家巨头是否能成为一家「AI公司」。

2、做AI应用的方法论不同:阿里「合」,腾讯「分」

腾讯和阿里对AI的大笔投入,对外展现出的长期耐心,似乎让互联网大厂重回曾经的「古典时代」。

一边的马化腾在内部频繁提及「Debug」文化,另一边是频繁现身阿里的马云,有阿里员工甚至调侃:“马云出现越频繁,阿里的日子越好。”

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句「技术看百度,产品看腾讯,运营看阿里」曾总结了大厂各自的生态位,但在AI时代,一切都变了。

重新找到新生态位的关键之一,无疑就在AI应用侧。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对AI领域的两个最新研判也都关于「应用」,他提到,一是在大中型企业,AI应用开始从内部系统向用户侧场景渗透;二是积极使用AI产品的客户,从大中型企业延展到大量中小企业。

「吴妈」的话翻译过来,就是BC两端,软硬两侧,AI的扩散和渗透都在加速。

但具体在AI应用侧,腾讯和阿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做应用逻辑。

阿里自上而下,腾讯自下而上;阿里「合」,腾讯「分」。

从去年年底,大厂均开启了新一轮的组织架构调整,一致的共识是从「模应一体」转向将应用与基础模型分离。

去年年底,阿里将通义千问一分为二,模型层留在阿里云,而2C产品则从分到了阿里信息智能事业群。今年开始,腾讯先是将元宝应用团队从腾讯混元所处的TEG(技术工程事业群)产品团队并入到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2月,QQ浏览器、搜狗输入法、ima等更多产品和应用也汇入了CSIG。

模型和应用分开,并不奇怪,本质上是专业化分工的体现。

但阿里在专业分工中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合」。

阿里云CTO周靖人在接受晚点采访时提到,尽管分工更清晰,但协作很紧密。虎嗅此前也提到,「吴妈」也会频繁参与到基础模型团队的业务沟通之中,并密切留意模型团队的各种进展,另一年阿里「AI to C」的扛旗者吴嘉也直接向「吴妈」汇报。

从阿里AI原生产品的整合中也能看出,此前通义团队推出的AI原生产品通义听悟迅速被集成进夸克,目前在AI应用侧,阿里有通义APP和夸克两个C端产品,双方间尽管在产品定位上有类似,但在「合」的大思路下,并不排除未来打通和整合的可能。

相比之下,有着充足C端经验的腾讯,其AI产品呈现出「自下而上」的特点,因此AI探索相对独立,但也更佛系。

腾讯的AI原生工具ima就是一个典型案例,ima产品团队提到,团队起初的主要开发者来自QQ浏览器,项目最初启动在去年7月,用不到半年的时间跻身腾讯的明星产品之列。

几天前,腾讯又推动另一个应用入口的AI化——QQ浏览器宣布升级为AI浏览器,参考管理层在财报点会上对Agent的表述,腾讯在应用端的AI创新尝试都还在继续,公司高层也曾表态,针对开发独立的AI工具产品,在资源保障的前提下,将不设算力和人力限制。

3、管理AI的人不同:阿里的「铁三角」,腾讯靠老人坐镇

基本盘的差异,做应用逻辑的分化下,腾讯和阿里在AI战场上的差异化还在于管理AI的人不同。

随着通义大模型和夸克走向台前,阿里的AI军团形成了一个以吴妈为核心,周靖人和吴嘉为左右的「铁三角」,这符合阿里过去「转型先选将」的逻辑。

周靖人目前既是阿里云的CTO,也领导阿里通义实验室全盘,他加入接近10年,曾是阿里算法的头号负责人,2022年他正式成为阿里云CTO,公开报道中周靖人被形容为一个懂研究、能做产品,也能带队伍的全能选手。

吴嘉则是阿里的「校招生」,曾在阿里云做了七年的研发,随后其几乎做遍了阿里的创新业务,在他手中孵化出了阿里的C端产品夸克,他也是阿里内部少数从0到一做出C端产品的「少壮派」,外界认为,他的优势除了懂技术外,还在于能理解年轻用户的想法。

周靖人和吴嘉的共同点也类似,他们都懂技术和产品,也有丰富的一线管理经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懂云」的人。

另一边的腾讯AI,则由十几年的老腾讯人管理。

CSIG由「腾讯云之父」汤道生领导,今年是这位中国香港人加入腾讯的20年,他曾推动QQ、QQ空间等社交产品的技术架构升级,具备to B和to C双重经验,也亲历了腾讯在社交、to B等领域的战役。

对外,汤道生给媒体留下的印象是温和,甚至不时有些幽默感,对内,他曾多次扮演腾讯业务「拓荒者」的角色,擅长把控方向,做取舍、够开放。

大模型端,腾讯混元团队目前的负责人是腾讯集团副总裁、TEG副总裁蒋杰,他在2012年加入腾讯,此前曾在传统IT行业、阿里巴巴分别工作过五年,加入腾讯后,他主要负责大数据平台和广告平台的技术研发。

今年4月,TEG架构升级,成立大语言模型部、多模态模型部等多个部门,均向蒋杰汇报。

蒋杰公开采访并不多,但从其个人文章来看,他是一个擅长将技术回归到业务终局的管理者。他曾在《大模型时代:广告系统的量变与质变》中谈及大模型对广告行业的改变,提到自己对模型的思考:

“模型永远无法端到端解决所有问题,投放广告本身不是目的,广告的目的是最后的销售,作为品牌、代理商,则要从关注广告投放的过程中解放出来,更多来思考如何满足消费者的本质需求......从管理过程到管理终局。

而在应用侧,随着腾讯将元宝并入CSIG,腾讯会议负责人吴祖榕的标签又多了一个——元宝负责人。

吴祖榕毕业于南京大学,2005年毕业加入腾讯,也是一位20年的老腾讯人,2017年,时任增值产品部助理总经理的吴祖榕轮岗到腾讯多媒体视频实验室,参与了腾讯完整的音视频技术栈研发,也为后续他从0到1孵化腾讯会议这一明星产品做了铺垫。

吴祖榕和吴嘉的经历也十分类似——他们都是大厂自家人,一毕业就经历了大厂的锤炼,都在内部作出过成功的明星产品。

迄今为止,阿里成立26年,腾讯成立27年,它们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这些基因持续影响它们在AI牌桌上的身位,有优势,也有劣势。

阿里和腾讯也互为一面镜子,马云重提阿里的创业文化,马化腾号召每个腾讯人保持「Debug的精神」,两家企业也仍在持续探索AI的新机会。

参考资料:

1、腾讯文化:“在腾讯我们为什么这么看重Debug?”

2、光子星球:阿里AI,“吴妈”的一场服从性测试

3、晚点:字节阿里腾讯的 AI 人才竞赛:2330个究者背后的共识与分歧

本文系作者 硅基研究室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2025-05-23 23:00

岚图年内第二款车型曝光,或搭载华为ADS4

2025-05-23 22:54

深圳市华曦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

2025-05-23 22:51

金融监管总局拟出台重磅新规:实现银行保险机构资产管理产品情况“三清”

2025-05-23 22:48

科望医药集团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

2025-05-23 22:43

美乌矿产协议正式启动

2025-05-23 22:34

美国钢铁股价上涨5.4%

2025-05-23 22:29

全球基金5月23日净买入179亿卢比的印度股票

2025-05-23 22:28

WTI原油期货涨幅扩大至1%,报61.811美元/桶

2025-05-23 22:15

北京成立全国首家金融业联合人民调解组织

2025-05-23 22:01

欧盟电池法案两项事宜延期,中国锂电池企业对欧出口获缓冲

2025-05-23 22:01

美国4月新屋销售总数年化为74.3万户,预期69.3万户

2025-05-23 21:57

国家数据局: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

2025-05-23 21:56

美联储古尔斯比:短期内降息门槛“略升高”,10到16个月内仍有可能

2025-05-23 21:49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1-4月中国汽车实现出口216万辆,同比增速15%

2025-05-23 21:42

苹果开盘市值蒸发逾1000亿美元

2025-05-23 21:37

特朗普威胁征收50%关税,欧盟回应

2025-05-23 21:31

美股开盘:三大股指大幅低开,苹果跌超3%市值蒸发逾1000亿美元

2025-05-23 21:30

美国财长贝森特:将在90天内宣布更多贸易协议

2025-05-23 21:29

券商新一轮“降息”来袭

2025-05-23 21:25

美国财长贝森特:特朗普威胁征收50%关税是对欧盟应对步伐的回应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