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将于6月12-14日举行,本次航运展展会面积达5.1万平方米,设有9大展区,涉及国际港口、国际船东、港航装备、绿色智慧航运、航运产业链、航运文旅、航运服务、国际货代、天津综合展区,聚焦航运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以及全球物流链、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稳定运行等主题,6月13日,还将举行第二届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论坛。
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同比增长5.9%,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8%。其中,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电力业、海洋旅游业等均实现了9%以上的快速发展。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同时,各省市结合区域优势,也在2025年提出海洋经济新的发展规划,助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华福证券指出,深海科技属于新兴产业领域,目前还处于商业化前期,在国家提升其战略高度的重要支持下,后续有望参照2024年低空经济“产业驱动—顶层设计完善—事件催化—业绩改善(业绩兑现)”的行情路径发展。
综合来看,以下海洋经济细分方向备受关注:
2030年总装机规模预计将达到2亿千瓦,深远海将是“十五五”海上风电确定性发展方向
海上风电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抓手,2024年海洋电力实现增加值510亿元,比上年增长 14.7%,海上风电发电量1057.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8.2%。
2025年以来,江苏三峡大丰&国信大丰项目、广东青州五七&帆石一等重点项目相继开工,新增订单加速落地。根据CWEA风能协会预测,2025-2026年中国海上风电将新增装机10-15GW、 15-20GW,另据央视新闻,到2030年,我国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预计将达到2亿千瓦,预计十五五年均装机容量将达到29GW。
近年我国海风招标量及装机量,图表来源:天风证券
另外,2024年以来,浙江、广东、海南等地均出台相应政策,将海上风电场址全面向30公里以上的深远海推进,预计到2025年后,国内百万千瓦级、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将主要位于深远海,深远海将是“十五五”时期海风的确定性发展方向。
随着海风项目放量,天风证券预计2025年国内海风基础(塔筒+桩基+导管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62万吨(塔筒84万吨+桩基211万吨+导管架67万吨),2030年国内海风基础市场规模预计达1544万吨(塔筒360万吨+桩基288万吨+导管架896万吨),2025-2030的CAGR将达到34%。
海缆需求也受益于深海风电项目建设加速,5月广东、河北海风项目刚刚启动海缆招标,目前各家海缆企业在手订单饱满,且均处于2018年以来历史高位水平。民生证券数据显示,海底光缆的设计使用寿命一般为25年,从当前海底光缆的服役年限来看,全球已建的464条海底光缆中,1998年(含)以前建设的海缆达82条,已达设计使用寿命。根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2003年、2024年-2008年建设的海底光缆分别为79条、69条,未来10年还将有148条海底光缆退役。当前,全球海缆正进入新旧更迭时期,形成海缆布局的重要窗口期。根据Coherent Market Insights预计,到2027年海缆市场将达到346亿美元。
水下机器人需求稳步增长,行业技术壁垒相对较高
水下机器人是可潜入水中代替或辅助人类进行水下极限作业的机器人,主要用于海洋工程、水产养殖、科研等领域。按与水面支持系统间联系方式的不同,水下机器人可分为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简称ROV)、无缆水下机器人(简称AUV)两种,其中AUV依赖预编程和传感器,主要执行测绘、研究等工作,耐久性受电池供电系统限制; ROV通过系绳连接到操作员,借助机械臂、摄像头、传感器与水下环境互动并执行复杂的任务,通过脐带提供持续电源,具备作业时间长、数据实时,作业能力较强的优势。根据Mordor Intelligence数据,2024年全球水下机器人市场中,ROV占比高达91%,AUV占比为9%。
我国水下机器人主要用于海洋工程,图表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
受益于深海油田、海上可再生能源勘探等需求,水下机器人需求稳定增长,根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预测,2025年全球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8.3亿美元,2032年有望达到122.1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到8.66%。
海底工作环境复杂恶劣,深海水压高,能见度低,因此水下机器人制造商要掌握设备密封技术、运动控制技术、导航定位技术、视觉传感技术、仿真技术及特殊功能扩展技术等能力,行业技术壁垒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外部竞争。
近十年全球70%-80%新油气田发现于海洋,2/3集中于深水区
深海资源丰富,海洋蕴藏着全球近1/3的油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其中浅海油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占80%。近十年全球70%-80%的新油气田发现于海洋,其中2/3集中于深水区。
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包括深海石油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是目前开发技术最成熟的海洋资源,2023年深水和浅水油田开发的盈亏平衡点分别为43、37美元/桶,成本仅高于中东陆油。能源自主可控背景下,海油资源开采景气度上行确定性强。
海水养殖仍有较大增长空间,集约化、智能化是重要方向
我国渔业包括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淡水养殖、淡水捕捞与水产种苗几大领域,2023年总产值已达1.59万亿元。其中,2023年淡水养殖产值8178亿元,在淡水产品中占比达96.7%,而海水养殖在海产品的产值中占比为65.1%,相较淡水养殖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尽管目前海洋养殖的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但其增长潜力较大,国金证券指出,我国海水养殖产业正经历明显的结构性转型,工厂化养殖面积从2018年的3513万公顷增至2023年的4464万公顷,深水网箱养殖面积2023年也已达到1.05亿平方米。相比之下,传统普通网箱养殖面积2023年较2018年下降26.9%,海上养殖面积则基本稳定在110-133万公顷之间。这些数据表明海水养殖正在向集约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深水网箱和工厂化养殖等现代化模式更具发展潜力。另外,随着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金证券认为上游饲料企业的市场有望随着扩容,头部饲料企业有望通过技术优势、服务优势、种苗优势等方面抢占先机。
我国海水养殖主要养殖方式与增速 (单位:万公顷),图表来源:国金证券
我国深海装备关键设备国产化率不足60%,国产替代有望发力
深海装备作为发展深海科技的重要基础环节,目前还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尤其是深海科学实验装备、深海采矿装备等细分领域。
当前我国高端材料、精密传感器等部分深海材料和装备关键环节仍依赖进口,2024年我国深海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但关键设备国产化率不足60%,深潜器耐压舱体材料、深海推进器、高精度声呐等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另外,作为上游重要制造技术的钛合金工艺壁垒比较高,尤其是电子束焊比较难,相关技术长期被俄罗斯VSMPO-AVISMA、美国Timet等公司垄断,国内成品率较低。
整体来看,深海装备制造行业国产替代的紧迫性高,2021-2024年深海装备投资额已经呈现出稳步提升,后续政策有望进一步在相关方向加力倾斜。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宏观经济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