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保障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首次审议,草案共7章50条,系统规定了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加强医疗保障基金运行管理、优化医疗保障服务、强化监督管理等内容。
创新药是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获得支持政策的持续加码,2024年7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提到统筹用好商业保险等政策,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成为创新药发展的顶层设计方案,浙商证券指出,在《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持续多地(广州、上海、北京、天津等)落地执行下,创新药医院准入有望持续加速,持续看好创新药行业在“支付端+医院”准入边际持续向好趋势下的成长确定性和弹性空间。
6月1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征求意见稿,提到“对符合要求的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评审批”,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速度,进一步从政策上鼓励创新药研发上市。光大证券指出,短期看,审批效率提升将加速优质管线价值释放,提振市场对创新药板块的风险偏好。中长期看,政策通过“扶优汰劣”机制,助力中国创新药从“仿创结合”向“全球原研”升级。
在备受关注的创新药定价方面,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医保基金是药品最大的战略购买方,创新药一旦进入医保,就进入了全国大市场统一的价格体系,有了订单保障,但医保谈判价格也同时限制了创新药的价格空间。
据报道,2025年2月《关于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关于医保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第二轮征求意见稿)》两份有关“药品价格”的征求意见稿在业内广为流传,两份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将“质”在药价形成中的地位抬到了新的高度,分析认为,医保部门给药企提供的方案,是用药品的临床价值交换定价的自主权,未来或许医保支付归医保支付、自费归自费、商保归商保的支付场景将到来。另根据医保局规划,第一版丙类目录也将于年内发布,将主要聚焦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巨大的药品,药品的商业健康保险结算价格将由国家医保局组织保险公司与医药企业协商确定,并探索更严格的价格保密措施。
在获得政策持续推动的同时,创新药产品也开始加速商业化,头部创新药企业已经开启盈利周期。从营收来看,国内有商业化品种的biotech/biopharma等销售额持续突破,浙商证券跟踪的创新药公司2024年整体销售收入呈现向上突破趋势,高基数下增速仍保持快速增长。浙商证券认为,伴随着自免、减重、ADC、多抗等陆续进入商业化阶段,仍有望驱动创新药行业收入进入新一轮的加速期。
我国biotech和biopharma创新药仍在快速成长(单位:亿元),图表来源:浙商证券
在营收高增的同时,创新药企业在控费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浙商证券跟踪的创新药企业销售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在2021-2024年整体持续下降,在产品持续放量、销售收入增长的同时,销售费用率、研发费用率持续优化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创新药企业减亏、盈利的确定性趋势。
出海方面,相关企业创新成果正在加速转化,全球突破性临床数据陆续读出,带动海外授权市场持续活跃,研发成果加速兑现。根据Insight数据,2024年中国本土创新药授权首付款收入合计达到57亿美元,占全球合作授权总首付款比例高达20%,彰显中国创新药优质资产价值。浙商证券认为基于本土创新药期在双抗、ADC等领域厚积薄发,中国本土创新药开始进入全球化加速期,看好越来越多海外药企尤其是MNC核心管线“中国化”前景,以及给本土创新药带来的估值全球重塑的机会。
湘财证券指出,2025年国内创新药产业有望迎来拐点,产业运行趋势由资本驱动转向盈利驱动,板块有望迎来业绩与估值双重修复投资机会。长期来看,创新药产业已经运行至研发升级、创新求真、国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阶段,Biotech业绩逐步走向盈利周期,传统Pharma公司存量业务逐步出清,创新管线步入兑现期,随着支持政策持续落地,板块有望迎来业绩和估值双重提升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技术研发不及预期;政策落地进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