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6日举行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圳表示将锚定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力争“十五五”末,海洋工业增加值达到215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海洋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36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明确提出推动其安全健康发展,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成为对标“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的重要新域新质方向。今年以来,多个临海地区陆续发布了最新的海洋发展规划,对海上风电及海缆等配套装备、水下机器人、海洋油气、海水养殖、深海装备等重点扶持产业、以及相关细分产业的规模目标进行了更加可量化的规划,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2025年以来部分临海地区海洋经济相关规划,科股宝整理
发展资金方面,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5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2024年涉海企业IPO融资规模达114亿元,占全部IPO企业融资规模的17.0%,海洋产业融资市场表现活跃。天风证券也指出,在“海洋强国”战略驱动下,以蓝色债券为代表的创新型金融工具正成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引导资本向海上风电、海水淡化等绿色产业聚集,形成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发力,随着2025年政策红利释放有望加速海洋经济专项债发行节奏。
在政策推动和资金支持下,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规模首次超过10万亿元,三大产业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6%、35.8%和59.6%,海洋电力、海洋船舶工业增速双双超过14%。
海洋经济产业链较长,天风证券认为,具体来看,海洋经济产业链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层、装备技术层、资源开发层三个层级。基础设备层包括海港与服务、海洋基础设施,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装备技术层包括作业船和海运,装备与制造环节是深海科技的实施载体,或将最先受益于深海科技建设;资源开发层是海洋经济与技术的核心应用环节,包括海水淡化处理、海鲜产品等环节。
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构成,图表来源:《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从创收规模来看,深海资源开采是全球深海科技市场的支柱板块,除了各国大力开发的油气、可燃冰等资源,海洋还有丰富的稀土等矿产资源。日本先后在太平洋中部及东南部6000米深海底淤泥中发现大量稀土资源,可开采量是陆地的1000倍,在西太平洋南鸟岛附近水深5700米处海底发现含稀土元素的软泥,其储量足够全球数十年之用。在国际海底地区分布最广、储量最大的多金属结核,是军事航空航天的主要材料来源,现探明资源总量达3000×109吨,比已知陆地全部锰储量还要大,其镍和钴的含量更分别是陆地储量的3倍和5倍。
招商证券指出,短期来看,政策刺激将带动海工装备国产替代加速,近些年我国深海设备采购国产化率在50%左右,仍存在较大国产替代空间,可以关注深海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另外,随着深海探测、监测需求增长,水下通信、数据处理等信息化领域将迎来机遇,可关注水下通信等信息化领域企业。长期来看,可关注前沿技术突破的材料与核心部件方向,分散布局“材料+装备+数据处理”等不同赛道。
华福证券指出,深海科技属于新兴产业领域,目前还处于商业化前期,在国家提升其战略高度的重要支持下,后续有望参照2024年低空经济“产业驱动—顶层设计完善—事件催化—业绩改善(业绩兑现)”的行情路径发展。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宏观经济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