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夺回全球第一的三大核心逻辑

钛度号
时隔四年,港股IPO半年揽金884亿港元!

文 | 来咖智库,作者 | 金刀,编辑 | G3007

“港交所IPO融资额重回全球第一”。

根据安永最新发布的报告,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募资额在全球总量中占比达24%,一举超过纳斯达克与纽交所,重新夺回阔别四年的全球冠军地位。数据显示,预计香港市场今年上半年的IPO宗数及集资额将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33% 和711%,而大型IPO项目的强劲推动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近期,在港交所成立25周年庆典上,主席唐家成透露,截至6月20日,今年港交所IPO上市项目共31单,融资规模累计达到了884亿港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融资额;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超过2400亿港元,较2000年的130亿港元增加了17倍多;衍生品市场日均成交量176万张合约,而2000年只有3.75万张。

IPO热潮强势回流:从低谷到全球之巅

港股在此前已经经历了几年的“至暗时刻”。

自2021年的“高光时刻”后,港股受全球大环境拖累持续低迷。安永之前发布的《2023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报告与展望》(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IPO活动持续放缓,全年预计共有1244家企业上市,筹资1192亿美元。与2022年同期相比,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下降12%和35%。2023全年香港市场预计共有61家企业首发上市,同比下降19%。筹资额为413亿港元,同比下降59%,为近20年来同期最低。2023年,港股IPO平均筹资额仅为6.77亿港元,是近十年来新低。2023年,香港市场缺少较大型IPO,仅有1家50亿港元以上的IPO。2023年,仅有1家中概股回归香港,且以介绍方式上市,并未进行融资。

然而到了今年,这一情况被彻底扭转。

具体来看,今年港股IPO中,有多个非常“出圈”的时刻。

今年一月,国产潮玩巨头布鲁可,为全年港股IPO市场的火热贡献了一个开门红。根据FUTU数据显示,全市场孖展申购额至8774.96亿港元,其中仅富途认购额就超过5100亿港元,刷新了此前毛戈平创新的申购纪录。孖展申购倍数达6027.58倍。之后上市首日的表现也不负众望,当日高开80%,最高价109.9港元,中签一手赚约1.5万港元,是今年首支“大肉签”。

三月,蜜雪集团成功登陆港交所,并且以认购1.84万亿港元的金额,成功超越2021年快手上市时创下的1.26万亿港元纪录,荣膺港股新一代“冻资王”称号。

蜜雪集团在上市后的表现也非常惊艳。不仅一举打破此前新茶饮在港股“破发”的怪圈,并且还带动整个行业的股票持续上涨。截至2025年6月30日,蜜雪集团较发行价(202.5港元)已上涨153.6%;古茗较发行价(9.94港元)已上涨157%;沪上阿姨较发行价(113.12港元)上涨17.13%;而奈雪的茶则较发行价(19.8港元)下跌93.6%。

四月,在特朗普关税闹剧下,全球资本市场迎来激烈震荡,就在此前提下,ADC龙头企业映恩生物IPO依旧刷新了多项18A生物科技记录,并于上市首日实现116.70%的涨幅,收报205港元/股。与蜜雪集团的表现类似,映恩生物的表现,也一改此前人们对于港股医药赛道的刻板印象。

五月,宁德时代在港股主板上市,首日涨幅16.43%,打破“A+H”股折价惯例,并且以 356.57 亿港元募资额成为2025年全球最大IPO。前文也提到过,2023年港股全年的募资额度才为413亿港元,相当于宁德时代一笔就完成了2023年86%的募资额度。

深层解码:港股重登巅峰的三大核心逻辑

伴随着IPO的强劲势头,我们也观察到,港股市场在今年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是南向资金流入创纪录。2025年上半年,通过港股通渠道的南向资金净流入达1860亿港元,同比增长72%,日均成交额占港股整体比重提升至19.3%。以宁德时代为例,其上市首日南向资金净买入额达23.5亿港元,占当日成交额的 28.4%;蜜雪集团上市时,南向资金冻资规模超3200亿港元,成为推动其1.84万亿港元冻资纪录的核心力量。截至6月16日,恒生指数年内累计上涨19.95%。而在此期间,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南向资金净买入金额已达6870.71亿港元,相比2024年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8078.69亿港元,仅相差约1200多亿港元,从成交占比和净买入金额看,南向资金成为推动港股表现的中坚力量。

其次是投资者结构优化。南向资金的持续涌入,不仅带来流动性支撑,更推动港股投资者结构从 “机构主导” 向 “内地资金 + 国际资本” 双轮驱动转变。数据显示,内地散户通过港股通参与打新的比例较2023年翻倍,布鲁可、蜜雪集团等明星项目的散户认购倍数均突破5000倍,反映市场情绪已从 “低迷” 转向 “狂热”。

再者是港股的结构正在悄悄变化。曾经港股优质板块是金融、地产、能源、互联网等。今年以来,港股市场的医疗、科技、消费、红利、金融板块(简称“五朵金花”)持续走高,并且在资本的热捧下出现了如泡泡玛特、老铺黄金、蜜雪冰城等消费领域的热门股票,并且在这些“新龙头”股票带动下,恒生指数几度突破24000点,为2021年以来的最好水平。同时港股多个板块涌现强劲个股,医药生物、黄金珠宝、新消费娱乐、金融证券及汽车消费等五大领域表现尤为抢眼。

未来展望:从 “逆袭” 到 “长牛” 的可能性

站在港交所25周年的节点,港股市场的增长逻辑已从 “估值修复” 转向 “价值创造”,三大趋势值得关注:

第一,政策端持续加码,制度优势强化。“科企专线”落地、中概股回归升温等因素作用下,港股IPO市场热度将持续推升,安永预计2025年下半年将吸引超50家中概股及新经济企业递表,全年募资额有望突破1600亿港元。

第二,产业端与资本端深度耦合。随着中国新能源、AI、生物科技等产业进入 “全球化红利期”,港股将成为优质企业融资的核心平台。例如,海辰储能、京东工业等硬科技企业已启动港股上市计划,预计单项目募资额均超100亿港元,进一步巩固港股在绿色经济、数字经济领域的融资优势。

第三,全球资本再定价与南向资金长期流入。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7日,恒生指数市盈率(TTM)为10.7倍,市净率为1.17倍,绝对估值处于全球洼地。横向对比,恒生指数的市盈率显著低于标普500指数的27.5倍,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也远低于纳斯达克指数的34.8倍。估值优势吸引全球主权基金、养老金加码配置。同时,内地个人投资者通过港股通参与港股的比例仍不足5%,随着 “跨境理财通” 扩容及ETF互联互通深化,南向资金年均流入规模有望成为港股流动性的 “稳定器”。

结语

港股IPO重回全球第一,不仅展现了其市场韧性与吸引力,更标志着资本对中国新经济的信心回归。从潮玩到茶饮,从生物科技到新能源,多元赛道的爆发印证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优势。展望未来,随着更多优质企业登陆,港股或将在全球资本舞台上持续书写新的增长传奇,为投资者与产业发展开启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本文系作者 来咖智库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2025-07-04 23:04

国内部分商品期货夜盘收盘,螺纹跌0.03%

2025-07-04 22:52

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周线连跌第三周,因海岬型船需求下降

2025-07-04 22:44

主动撤单屡见不鲜,中小银行A股上市“候场”名单持续缩减

2025-07-04 22:42

今年上半年美元指数累计下跌10.79%,创下1973年以来最差表现

2025-07-04 22:31

北京:率先建立适度超前、包容有效、长远可持续的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2025-07-04 22:22

欧洲芯片股普跌

2025-07-04 22:21

蔚来发布冠军纪念版车型

2025-07-04 22:17

骑士乳业: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

2025-07-04 22:12

*ST广道:股价异动停牌核查

2025-07-04 22:12

*ST云创:股价异动停牌核查

2025-07-04 22:12

中国医疗团队取得血液肿瘤细胞疗法新进展

2025-07-04 22:11

李在明考虑本月内向中美日等国派遣特使,传达韩国新政府国政理念

2025-07-04 22:05

祥鑫科技: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陈荣、谢祥娃拟减持不超过3%公司股份

2025-07-04 22:04

民航局成立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工作领导小组

2025-07-04 22:01

比特币跌破108000美元,日内跌幅达到1.05%

2025-07-04 21:59

民调显示韩国总统李在明执政首月支持率为65%

2025-07-04 21:55

中欧电动汽车谈判只欠临门一脚

2025-07-04 21:52

未名医药: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未名”

2025-07-04 21:44

国资委:逐步淘汰主责不符、形象不佳、价值不高、潜力不大的不良品牌资产

2025-07-04 21:25

ST新潮:简称将变更为*ST新潮,7月8日起复牌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