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VS北流:这对陶瓷界“卷王兄弟”正在重塑万亿赛道

钛度号
中国陶瓷产业正呈现“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文 | 区县那点事

中国陶瓷产业正呈现“百花齐放”的新格局,除景德镇之外,湖南醴陵与广西北流以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迅速崛起,共同绘就“南醴陵、西北流”的崭新产业图景。

醴陵陶瓷以“釉下五彩”非遗技艺为核心竞争力,构建了完整的高端陶瓷产业链。其产品不仅占据国内高端市场70%份额,更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远销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市场。而北流作为岭南陶瓷文化的发源地,凭借强大的资源禀赋与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成长为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出口量撑起广西陶瓷外贸86%的江山,产品畅销全球30余国。

这两大陶瓷产业重镇,一个以文化赋能提升产品附加值,一个以规模优势拓展全球市场,共同演绎了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那么,它们到底是如何在战略布局中锚定方向?在产业升级中突破创新?又如何打造独具竞争力的品牌影响力?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两座城市的发展密码,更能为中国陶瓷产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发展路径:高端艺术瓷VS规模日用瓷

要素禀赋如同产业发展的基因密码,深刻影响着醴陵与北流陶瓷产业的初始定位。

醴陵制瓷始于汉代,虽有两千余年“古瓷都”的底蕴,但其真正崭露头角始于近代。面对“洋瓷”倾销的困境,湖湘文化中“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激发了醴陵匠人的创新意识,推动釉下五彩瓷横空出世。从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斩获金奖,被赞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到建国后入选国宴餐具与国家礼品瓷,冠上中国当代“红色官窑”的名号,再到神舟飞船关键部件应用和釉下五彩瓷板画进入空间站,醴陵陶瓷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精湛工艺,促使其坚定地锚定高端艺术瓷赛道,发展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的杰出代表。

反观北流,凭借丰富的陶瓷土、林产及水动力资源,以及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走出了另一条规模化日用瓷发展之路。依托这些资源优势,北流迅速建立起庞大的日用瓷生产体系,产品涵盖中餐具、西餐具、茶具等九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实现了标准化、国际化生产经营,充分彰显了北流在日用瓷领域的强大竞争力与产业优势。

醴陵与北流的陶瓷产业发展路径的差异化,本质上是“技术驱动”与“成本领先”两种战略的不同选择。​

醴陵艺术瓷以“釉下五彩”国家级非遗技艺为核心,构建起坚实的文化护城河,展现出强大的技术驱动型发展特征。其利润率长期稳定在35%以上,远超行业平均15%的水平,部分大师作品更是在拍卖市场上突破百万元大关,更彰显其产品巨大的溢价能力。在技术创新层面,醴陵形成了研发、设计、烧制全流程技术闭环,每万件产品专利数达4.3项,是全国均值0.7的6倍之多。

北流日用瓷则依托规模化生产与成本控制,打造出极具竞争力的成本领先型产业体系。北流高达82%的原料自给率,使得人均产出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40%,能源成本更是比长三角地区低30%。这些优势共同支撑起北流日用瓷在全球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与规模优势。​

醴陵与北流的实践表明,无论是深挖技术与文化价值,还是强化成本与规模优势,都能在产业发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道。

但二者也面临着潜在的危机:醴陵陶瓷繁复的手工技艺推高生产成本,导致产品价格居高不下,难以满足大众消费市场需求,在快节奏、多元化的现代市场竞争中渐显颓势;北流陶瓷因长期专注规模化生产,易陷入“规模陷阱”,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产业抗风险能力薄弱,一旦遭遇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需求变化或国际贸易摩擦,极易引发连锁反应,威胁产业根基。

当传统路径的增长红利逐渐消退,醴陵与北流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又当如何突围?

科创破局:智能化突围VS新材料革命

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醴陵与北流不约而同地选择科技创新来突破发展瓶颈。

面对传统手工生产模式带来的挑战,醴陵选择以智能化改造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醴陵市政府大力推进传统陶瓷企业智能化转型。市财政累计拿出近4000万元支持陶瓷企业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先后引进安装1000余台陶瓷智能生产设备。目前,醴陵陶瓷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替代率平均达70%,在全国陶瓷主产区中位居前列。

醴陵陶瓷的技术革新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更渗透至设计领域。AI图案设计系统的应用,让数字釉彩技术实现突破。“陶瓷+数字”模式,让设计效率提升了5倍。​

再看北流陶瓷,虽以规模化出口见长,但过度依赖日用瓷生产,使其附加值偏低,抗风险能力较弱。为此,北流正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细化产品品类,来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北流市政府联合高校设立专项基金,从2021到2023年累计投入1.2亿元,支持陶瓷新材料研发。截至2024年,北流陶瓷行业累计申请新材料相关专利217项,其中发明专利53项。

这其中,尤以新材料研发成效最为明显。以三环集团为例,近年来重点发展结构陶瓷、电子陶瓷、生物陶瓷等高性能陶瓷材料,毛利率较传统日用瓷提高20%。北流通过高性能材料研发,逐步实现从“以量取胜”到“以质突围”的转型。

醴陵与北流的转型探索,不仅是对自身困境的突围,更为陶瓷产业发展提供了相互借鉴、协同创新的新思路。

品牌战略:区域品牌局聚势VS龙头出海扬名

在产业发展进程中,品牌建设如同强劲引擎,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虽同属陶瓷产业,但基于资源禀赋和市场定位差异,二者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品牌战略——醴陵通过区域品牌集群实现价值升级,北流则依托龙头企业打造国际品牌。

醴陵陶瓷的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政府通过统筹资源、制定规则、承担公共成本,弥补市场缺陷,实现区域品牌的“集体增值”。数据显示,醴陵陶瓷区域品牌价值从2018年的16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86亿元,侧面印证了政府主导在公共品牌建设中的有效性——它既能降低单个企业的品牌建设成本,又能通过标准化和公信力建设,形成“区域品牌-企业效益-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

醴陵陶瓷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另一大举措就是积极推动“陶瓷+文旅”融合。仅2023年的“来醴陵捡瓷器”活动,醴陵就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促进文旅消费贡献率超20%,醴陵陶瓷也因此大火,再度出圈。

与醴陵的“强文化”不同,北流陶瓷产业的品牌战略更贴近市场逻辑——以龙头企业为先锋,凭借毗邻东盟的区位红利与“一超多强”的产业格局,在国际市场中撕开缺口,形成 “龙头带动集群、出海反哺本土”的发展闭环。

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在北流陶瓷出海中体现为“订单突破-技术扩散-标准统一”的传导链。2010年,三环集团拿下英国王室婚礼用瓷成为北流陶瓷“品质出海”的里程碑 —— 不仅使企业国际知名度跃升,更倒逼本地配套企业提升釉料纯度、成型精度等工艺标准,带动集群整体良品率从2010年的82%提升至2023年的97%。

北流的品牌战略,本质是通过龙头企业的“市场穿透力”,实现产业要素的全球配置。数据显示,随着龙头企业出海规模扩大,北流陶瓷的原料自给率从2015年的65%提升至2023 年的82%,本地配套企业从120家增至217家,形成涵盖黏土开采、釉料研发、包装物流的完整产业链。

醴陵与北流两地的实践,印证了那句“没有最优模式,只有最适模式”,同时也为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两种可借鉴的范本。

本文系作者 区县那点事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2025-07-04 23:04

国内部分商品期货夜盘收盘,螺纹跌0.03%

2025-07-04 22:52

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周线连跌第三周,因海岬型船需求下降

2025-07-04 22:44

主动撤单屡见不鲜,中小银行A股上市“候场”名单持续缩减

2025-07-04 22:42

今年上半年美元指数累计下跌10.79%,创下1973年以来最差表现

2025-07-04 22:31

北京:率先建立适度超前、包容有效、长远可持续的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2025-07-04 22:22

欧洲芯片股普跌

2025-07-04 22:21

蔚来发布冠军纪念版车型

2025-07-04 22:17

骑士乳业: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

2025-07-04 22:12

*ST广道:股价异动停牌核查

2025-07-04 22:12

*ST云创:股价异动停牌核查

2025-07-04 22:12

中国医疗团队取得血液肿瘤细胞疗法新进展

2025-07-04 22:11

李在明考虑本月内向中美日等国派遣特使,传达韩国新政府国政理念

2025-07-04 22:05

祥鑫科技: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陈荣、谢祥娃拟减持不超过3%公司股份

2025-07-04 22:04

民航局成立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工作领导小组

2025-07-04 22:01

比特币跌破108000美元,日内跌幅达到1.05%

2025-07-04 21:59

民调显示韩国总统李在明执政首月支持率为65%

2025-07-04 21:55

中欧电动汽车谈判只欠临门一脚

2025-07-04 21:52

未名医药: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未名”

2025-07-04 21:44

国资委:逐步淘汰主责不符、形象不佳、价值不高、潜力不大的不良品牌资产

2025-07-04 21:25

ST新潮:简称将变更为*ST新潮,7月8日起复牌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