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股一线拆解】Robotaxi国内市场渗透率不足1%,10年CAGR预计高达96%,或将成为未来智能车竞争重点

Robotaxi玩家在技术路线上多采取“多传感器融合+高精地图+模块化”和端到端融合的算法架构,特斯拉则采取“纯视觉+无图+端到端”的算法架构。

以Robotaxi为载体的无人驾驶市场正在快速增长,TrendForce集邦咨询最新报告指出,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预计将于2035年达到445亿美元,2025至2035年间的CAGR高达96%。东吴证券则预计,全球Robotaxi市场空间有望在2030年达到666亿美元,2025-2030年CAGR达195.6%。

此前,6月22日特斯拉在萨斯州奥斯汀市正式启动Robotaxi小范围试点,马斯克计划未来几个月Robotaxi车队将快速拓展至1000辆,2026年底美国将有超过100万辆自动驾驶特斯拉投入运营,特斯拉重要竞争对手Waymo的Robotaxi业务也已经覆盖了旧金山、湾区、洛杉矶和菲尼克斯等地。国内百度、滴滴等多家企业也在积极布局Robotaxi,随着多地Robotaxi业务的加速拓展,2025年也被市场视为Robotaxi商业化元年。

浙商证券指出,Robotaxi作为L4(及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应用,其发展或将与乘用车L4相辅相成,伴随L4 Robotaxi上路,乘用车驾驶者将逐渐适应Robotaxi运行的道路环境,从而增加对自动驾驶的心理接受与认可,届时L4乘用车市场有望打开。智能车企具备行车数据优势,且Robotaxi的运营将成为对车辆自动驾驶功能的有力宣传佐证,因此Robotaxi应用或将成为智能车未来竞争重点。
主要厂商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对比,图表来源:浙商证券

主要厂商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对比,图表来源:浙商证券

百度、小马、文远和Waymo等主流玩家均采取多传感器融合叠加高精地图的技术路线,且在算法架构方面逐步采取模块化和端到端结合的技术方案。其中Waymo虽然有端到端的技术但为了安全的商业化运营仍然主要采用模块化的算法架构。由于高精地图较高的成本和较差的泛化性,部分厂商正在逐步减轻对高精地图的依赖,转向轻量化地图。特斯拉技术实力较强也最为特立独行,传感器层面采取纯视觉的技术方案,算法架构采用端到端的技术路线,地图方面倾向于使用无图模式,利用“BEV+Occupancy网络+NeRF技术”实现动态重建道路结构。

从Robotaxi商业化进程看,美国企业虽略早于中国企业,但中国凭借政策协同性与技术优势,2023年已实现限定区域的无主驾安全员商业化运营,商业化进展位列第一梯队。交通运输部已公布两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第一批自动驾驶项目达14个,计划投入1500辆自动驾驶车辆;第二批自动驾驶项目达18个,计划投入的自动驾驶车辆超2300台。

长江证券指出,中国Robotaxi商业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在技术可靠性得到验证后,监管酌情放开给予技术发展的空间。同时,受益于核心零部件成本持续下降以及本土供应链优势,中国Robotaxi的单车成本仅为美国代表性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国领先的Robotaxi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和成熟技术方案开启全球化布局。2024年我国出租车及持证网约车总保有量或在400-500万台级别,当前国内头部企业运营Robotaxi数量不足3000台,对应市场渗透率仍不足1%,处于规模化量产前夜。

风险提示:技术研发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政策监管风险。

科股宝VIP由钛媒体App与北京商报联合推出,相关数据及信息已获得北京商报授权。 风险提示:本产品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科股一线拆解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