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顶部通栏

海外风光,国内冷场:MG4能否打破本土困局|钛度车库

汽车
MG4的成败得失不仅是MG品牌在中国市场能否实现“王者归来”的试金石,甚至是上汽集团检验其国际化成果能否反哺本土的关键一役。

左: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中:上汽乘用车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右: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总设计师兼上汽英国技术中心总经理邵景峰

左: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中:上汽乘用车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右: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总设计师兼上汽英国技术中心总经理邵景峰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10万级纯电两厢细分领域呈现出高度集中的格局,比亚迪海豚凭借月均稳定突破2万辆的销量占据主导地位。

面对这一看似稳固的市场态势,上汽MG于8月5日正式开启了全新MG4的预售,以7.38万元的起售价、最高530公里的CLTC续航里程,以及全球率先量产上车的半固态电池等核心技术配置,意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放手一争。

作为MG品牌All in新能源的首款战略车型,这款车不仅是MG争夺更多市场份额的关键武器,更承载着上汽集团两大具体使命:一是把最前沿的智能化技术真正落地到大众化产品上;二是用一款能同时满足海内外用户需求的车,来检验和推动MG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全球热销下的本土尴尬

作为足迹遍布全球超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品牌,MG的国际化成绩单相当亮眼。即使在2024年国际贸易环境动荡、欧盟关税压力加大的背景下,MG依然实现了超过24.34万辆的海外终端交付。进入2025年,增长势头不减,上半年海外销量达15.31万辆,同比增长18.6%,作为对比,同期特斯拉在当地销量则下滑了33.2%。

然而,这份耀眼的“出海”成绩,却反衬出MG在中国本土市场的尴尬处境。2025年前5个月,MG国内累计销量仅为4.28万辆,距离其全年18万辆的国内目标,完成度还不到24%。这种鲜明的“墙外开花墙内难香”的反差,深刻揭示了MG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所面临的品牌认知挑战。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MG在国内市场表现乏力,即使全球销量领先,也难以真正称之为“由中国人主导的全球品牌”。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MG正加速产品攻势。计划在2025年和2026年各推出4款全新或改款车型。其中,2026年将有两款被寄予厚望的重磅新车上市:一款是MG经典轿跑的全新迭代,另一款则是其轿车产品线的旗舰车型,两款车的目标都是冲击“月销破万”的关键门槛。按照规划,“到2027年,包括这些新车在内的7款主力车型,将构成MG全新的产品矩阵”。

这意味着MG即将迎来一个密集的新车投放期。当其在全球市场验证过的技术实力,遇到中国本土用户独特的需求和偏好时,MG需要做的远不止是推出新车。它更需要一场深刻的“认知革命”,让中国消费者重新认识并信任这个流淌着中国血液的全球品牌——毕竟,赢得“自己人”的心,其挑战与意义,远大于在海外征服市场。

而这场本土破局之战的首个关键战场,就选在了竞争最为白热化的纯电两厢车市场。

1

“杀入”纯电两厢市场

当全新MG4杀入A级纯电两厢市场时,早已强敌环伺。如比亚迪海豚、吉利星愿、埃安UT、大众ID.3等车型。

面对先行者盘踞的市场,MG品牌总经理陈萃展现了清晰的破局逻辑:拒绝配置与价格的简单对标。“我们以那些表现出色的产品为标杆,向他们看齐,并且力求超越他们。但并不是简单地将配置对齐,然后降低价格。”

全新MG4聚焦用户核心关切的空间、续航与安全,但竞争策略独树一帜。“在客户关注处多付10%努力,在优势领域多投100%资源。” 一体式热管理、CTB技术、半固态电池等独家技术成为差异化利刃。

比如一体式热管理系统确保严寒酷暑下的电池稳定,确保电池在严寒酷暑下性能更稳定,有效解决冬季续航缩水问题。

之前MG4最大的槽点就是空间太小,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不仅显著提升车身刚度和安全性,还释放了更多车内空间。

此外,半固态电池版本将于年内交付,在安全性和低温性能上实现关键跃升,将续航能力推向新高度。

“这些是竞争对手目前所不具备的,构成了我们产品差异化的核心壁垒,也是MG4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陈萃强调。

配合这一产品策略,MG4公布了极具吸引力的预售起步价:7.38万元。陈萃对此价格及对应的配置组合表达了信心,认为其市场竞争力很强。他坦言,作为新能源领域的后来者,MG需要通过有吸引力的定价来快速获取市场份额,但这绝不等于“低价低质”,而是向用户展现MG的诚意——“我们需要让客户看到我们的实力和决心”。

当前,10万级纯电市场正经历关键转向:竞争焦点正从初期的“配置堆砌”向更深层的“技术穿透”迁移。作为后来者的MG4,需要的不是复制海豚的“代步市场普及者”路径,也不是效仿吉利星愿的“配置越级”策略,而是要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突围路径:聚焦用户核心痛点、依托独家技术、精准投入资源。

面对这片“刺刀见红”的战场,MG4的目标明确:不仅要撕开市场缺口,更要为MG品牌在国内市场的战略转折,赢得关键一役。

本土突围的四大关卡

然而,策略的清晰并不等同于成功的必然。MG4乃至整个MG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破冰之旅”,将面临几重关键考验:

首先是技术优势的市场转化,如何将“半固态电池”、“一体式热管理”这些专业术语,转化为消费者可清晰感知、并愿意为之买单的体验优势?这需要更精准、更接地气的用户沟通。

其次,如何让中国消费者像欧洲用户一样,不仅认可MG的“性价比”或“全球化”,更能建立起对其技术领先性、设计独特性和品牌价值感的认同?这需要持续、一致且富有感染力的品牌叙事。

再者,MG4的空间哲学、色彩情感设计是好的开始,但未来密集的新车投放,更需要深刻理解并满足中国用户快速迭代、高度差异化的需求偏好。

最后,再好的产品与技术,也需要强大的销售网络和用户体验作为后盾。如何确保用户从了解、购买到使用MG产品的全流程体验,都能匹配其“技术穿透”的定位和全球化品牌的形象?

这场由MG4开启的“本土突围战”,其意义远超单一车型的销量目标,不仅是MG品牌在中国市场实现“王者归来”的试金石,更是上汽集团检验其国际化成果能否反哺本土的关键一役。其成败得失,或许将为MG乃至更多志在全球的中国品牌,提供宝贵的镜鉴。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韩敬娴 编辑|李玉鹏)

本文系作者 引擎视角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光有技术不行,得让消费者真觉得值才行。

    回复 8月13日 · via pc
  • 7.38 万起售,还带半固态电池,价格挺有诚意啊。

    回复 8月13日 · via android
  • 比亚迪海豚月销两万,MG4 想抢份额不容易。

    回复 8月13日 · via h5
  • 一体式热管理解决冬季续航,这技术挺实用。

    回复 8月13日 · via pc
  • CTB 技术能增空间,之前 MG4 空间小的槽点该改了。

    回复 8月13日 · via iphone
  • 不光要卖车,售后和体验也得跟上才行。

    回复 8月13日 · via iphone
  • 2026 年要推两款新车,目标月销破万,野心不小。

    回复 8月13日 · via android
  • 半固态电池年内交付,这卖点能吸引不少人吧。

    回复 8月13日 · via pc
  • 10 万级纯电两厢车,MG4 能撕开个口子不?

    回复 8月13日 · via pc

文章详情

快报

更多

17:08

格林美: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17:07

华厦眼科:上半年净利润2.82亿元,同比增长6.2%

16:58

上半年上海亿元豪宅成交占全国8成,专家称豪宅潜在购买力依然很强

16:57

延伸“黄金4.5小时”救治能力,中国基层脑卒中远程医疗救治项目启动

16:32

科技博主何同学辟谣海外账号千万年收入:相关报道严重失实

16:29

炬芯科技: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3.19%

16:27

招商南油:上半年归母净利润5.7亿元,同比下降53.28%

16:25

泰禾股份: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82亿元,同比增长72.2%

16:23

炬光科技: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3.48%公司股份

16:22

通用电梯:上半年净亏损1789.23万元

16:19

开普云:拟购买南宁泰克70%股权,新增存储产品相关业务

16:17

茶颜悦色就联名手账本涉抄袭一事致歉:存在审核疏忽,将全面自查自纠

14:35

本周新增赛特威尔、昭明电子等5家上市辅导备案企业

14:30

多只历史新高标的均是公募重仓股

14:10

韩国游客涌入中国看星星,韩国游客包场内蒙古沙漠太空舱

14:08

浪浪山进入年度票房榜前四

14:01

气候变化影响哥斯达黎加咖啡产量,预计2025至2026年产量下降约10%

14:00

国金宏观:鲍威尔的杰克逊霍尔“大撤退” 或许证明了特朗普对联储的政治高压终于取得回报

13:58

热门赛道基频现清盘风险,“解套”刺激基民赎回

13:54

南向资金连续14周净流入,大型科技股获加仓

9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