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启示:便利店破局“天险时刻”的三种生存力

钛度号
在增速放缓的行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便利店品牌正凭借速度的觉察力、文化的稳定力、细节的洞察力构建竞争壁垒。

文 | 零售商业财经,作者 | 王宪裕,编辑 | 鹤翔

在零售业态加速迭代的当下,便利店作为贴近民生的“城市毛细血管”,其发展质量直接反映区域商业活力。

近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以下简称“指数”,文末附具体明晰)显示,今年共有40个城市被纳入调查,福州首次登顶榜首,太原以91.1分位列第三,东莞以2053人/店的渗透率保持密度之王,而24小时店占比最高的广州,正悄然探索夜间无人值守的新可能。

透过这份覆盖40个城市的行业数据可知:便利店市场仍在成长,但“快”的时代正在结束。拓店增速放缓、区域差距收窄、渗透率逐步上升,意味着“开得多”已不再是唯一答案。企业的挑战不在于能否再开新店,而在于现有门店能否更有价值。

这也是所谓的“天险”时刻,当数量的成长走到极限,质量与经营的真功夫才会展现。

对便利店而言,不只是市场的饱和,更是一场结构性的考验:它测试企业能不能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节奏,能不能在限制中创造弹性。

人流可以引导、客单可以提升,唯独“店数”的成长受制于地段、成本与时代环境。当“量”不再容易推动,“质”就成了关键,也就是说要从不同角度来定义成长,而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成长?

答案或许就在于“内功”以及下列的经营策略:

1.创新的速度,能否在趋缓的市场中仍保持新鲜感;

2.企业的文化,能否让组织在压力下维持热度;

3.细节的观察,能否在微小处找到差异与机会。

01  策略一,创新的速度

便利店的核心价值在于“触手可及”,门店密度正是这一价值的直接体现,但在《2025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中,我们却感受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市场仍在成长,但门店扩张的速度已进入低位运行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企业能否续命的关键能力。因为当“开新店”的曲线趋于平缓,“开新局”的速度,才是差异所在。

创新大师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曾说过:“经济发展的本质,是旧结构的创造性破坏。”

便利店行业的挑战,正是如何在稳定的业态中进行“自我破坏”。创新的速度,不只是推出新产品的快,而是能否快速察觉变化、试错、修正、再上架的能力。这种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组织反应力”。

在当前的便利店市场中,已有多个品牌探索出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形式。

1.商品创新:从单品到组合的思维

便利店的商品创新,不再只是推新口味,而是重新定义消费场景。

如今,“一日五餐”已成为主流趋势。早餐时段的“咖啡+三明治”组合、午餐时段的“鲜食+饮料+水果杯”、晚间的“Ready to Heat、Ready to Cook”品项布局,宵夜的关东煮与热粥,形成全时段覆盖。

图:全家FamilyMart第五代店「热气小灶」

以全家FamilyMart为例,其第五代门店主打“一日五餐”策略,不仅扩大鲜食区域,还推出“热气小灶”“哈妮烘焙家”“湃客咖啡”等子品牌,针对宵夜场景更是创新推出“EMO深夜食堂”与DIY调酒服务。

这种创新不只是提高客单,更重要的是创造了顾客心智的习惯,让消费者在同一空间完成“完整解决方案”。

2.模式创新:让门店从“零售场”变成“生活场”

根据指数报告,24小时便利店占比中位数为56.1%,虽较上年略有下降,但24小时门店数量持续增加。广州以78.0%的24小时门店占比位居全国第一,成都(76.9%)、上海(75.8%)紧随其后。某种程度上,便利店的角色正在从“销售单位”转变为“生活节点”。

图:24小时便利店指数情况

为了适配这一转变,不同品牌探索出多样化的模式创新。

有的品牌尝试导入无人夜间模式,如新疆每日每夜连锁便利店已有300多家门店上线该模式,顾客可通过刷脸、扫码或支付宝感应开门,自助完成购物,近一年半以来盗损率控制在0.25%以内,会员人数增长80万人。

有的品牌以“店中店”形式引进咖啡、烘焙或手摇饮,如见福便利与挪瓦咖啡合作开起了品牌咖啡的“店中店”。

图:见福便利店合作挪瓦咖啡

有的则在大型店型中融入共享办公、智能取件、社区配送等功能,如中百罗森推出“便利店+药店”“便利店+洗衣房”等跨界模式,进一步拓展服务边界。

这些创新并非单纯追求话题,而是以更高的“坪效再定义”回应市场放缓。

正如以破坏式创新闻名的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汀森(Clayton Christensen)所说:“破坏式创新,不是更好,而是更简单、更贴近需求。”

便利店模式的创新,本质就是“让顾客更容易完成想做的事”。

3.服务创新:科技是手段,人性是底线

指数指出,随着国家“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推进,各省市区商务、城乡规划等部门纷纷出台配套支持政策,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各地对新零售业态的接受度更高。

回到经营本身,技术创新成为便利店服务升级的重要支撑:AI辅助订货、会员App生态、O2O整合、在线巡检等技术,确实能让营运更顺畅,但真正打动顾客的,仍是那一份“被理解”的体验。一句贴心提醒、一个合时的新品推介、一个舒适的用餐环境等,这些小举动构成了便利店的“人性速度”。

正如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所说:“企业的目的,不是创造产品,而是创造顾客。”

创新的速度,最终要回到顾客身上,关键在于是否让顾客感觉更被重视。

创新的速度,不在于你跑得有多快,而在于你能否持续前进、实时修正、永不僵化。可以这么理解便利店的经营是拼“反应力”。

速度,是让企业活下去的节奏;节奏,是让企业活得漂亮的旋律。

02  策略二,企业的文化

创新让企业向前跑,但当市场逐渐饱和、拓店速度趋缓,便利店从“谁开得多”转向“谁能调整得快”,而能持续调整的关键,不只是制度,还包括文化。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便利店Top100榜单显示,2024年,便利店Top100企业门店数合计19.6万家,比上年净增1.4万家,增幅达7.7%,但单店盈利能力仍受房租、人工成本上涨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品牌正面临“速度放慢后的空窗期”:有的企业仍在追求开店数,有的则开始思考如何从内部组织、决策文化与人才机制中寻找新的增长引擎。

谈企业文化、谈组织变革,可以从下列几点来切入:

1.敢变,是文化的起点

在变化面前,有的企业选择观望,有的企业选择行动。真正成熟的文化,往往体现在企业“敢不敢变”的勇气。

有些零售企业在面临成长停滞时,选择从内部改革开始导入创新工作坊(Workshop)、跨部门共创机制,让不同职能的员工在同一张桌上交换观点。这种从内部启动的“文化再造”,让组织学会面对不确定,也学会快速修正。

敢变,意味着敢于重新定义自己,从“零售点”转为“生活平台”,从“卖商品”转为“卖体验”。这种“敢变”不只是策略上的选择,而是一种文化底色。

2.容错与试错:文化的底气

文化不是口号,而是组织敢于行动的安全网。有些品牌建立了跨部门共创制度,例如固定时间让全员聚焦于新问题的解决,让创新从现场自然长出,而不是由上而下指派。

这样的“容错文化”给了组织呼吸的空间,错误不再被惩罚,而是被视为学习的一部分。

在便利店市场中,这样的思维尤其重要。有的企业仍采取“零错误管理”,讲究流程完美与执行一致。但在变化加速的市场里,零错误也意味着零创新。如果员工害怕试、害怕问、害怕失败,那企业的学习速度就会远慢于市场的变化。

真正成熟的文化,懂得把“错误”制度化。它会设计一套试错流程,让每一次尝试都能被归档、被分析、被吸收。

如同管理学者Edgar Schein所说:“文化的目的不是避免问题,而是学会面对问题。”容错,让组织变得温柔;试错,让组织变得聪明。两者加起来,就是企业的底气。

3.组织调整:文化的结构化力量

文化的深度,最终会反映在组织结构中。成熟的企业会让文化与结构互相支撑,“策略中心化、执行授权化”是一种常见设计:总部设定方向与原则,让现场拥有适度的决策权。如此,既保留品牌一致性,又保有在地弹性。

也许你的企业正面临这道选择题。过度中心化导致现场反应迟缓;而完全扁平化,则可能使品牌失去标准。因此,文化要能引导结构调整,让现场“有权限但不越线”,让总部“能控制却不干预”。

这样的文化,能让组织保持速度、保有秩序、更有弹性。敢变,是方向;容错,是方法;长期,是节奏。文化的存在,是为了让组织在不确定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维持信念。

在天险之下,拥有韧性的企业,不会只问“要不要变”,而是会问“如何在变中稳、在稳中变”。当文化能让企业敢于尝试、容于错误、持于长期,那么它就不仅能活下去,更能活得漂亮。

03  策略三,细节的观察

魔鬼藏在细节中,Retail is Detail。

在零售行业,决胜往往不是因为谁做得宏大,而是谁看得够细。

当创新的速度与文化的稳定形成企业的双引擎,真正让引擎运转顺畅的,是“细节”,那些被忽略的日常,与被看见的瞬间。

便利店是一门现场的生意。一盏灯、一句话、一条动线、一张标签,都足以改变顾客的体验、员工的效率与品牌的印象。

但细节不只是“看得到的小事”,更是“看得懂的洞察”。

1.细节,是洞察力的延伸

观察现场,不只是检查问题,而是理解人。许多成功的零售企业,都有“现场主义”的传统,例如7-ELEVEn每年的7月11日,主管亲自回到门店,与顾客对话、与员工一起补货、站在柜台体验流程。

这样的动作不是形式,也不是只局限在某个特定的日子,而是一种观察的训练。因为只有站在现场,才能听到系统里听不到的声音。

在便利店中,每一个细节都与“效率”直接相关。冰箱门开合角度的设计、陈列层板的高度、鲜食品项的标价位置,都能影响动线流畅度与购买转化率。

这些细微之处,若能被持续观察、持续修正,就会转化为企业的“现场智慧”。

2.洞察成本:看得见,也要算得出

所谓“洞察成本”,指的是企业愿意为观察所投入的时间、资源与人力。

有些品牌有巡检人员并记录缺失,有些品牌的督导看现场然后下指令,前者在做统计,后者在做洞察。

当我们说“细节决定成败”,实际上是在说“洞察决定效率”。便利店就像之前笔者提过的建立一套可量化的观察机制,若这些微观数据若被持续记录,就能形成管理决策的依据,也可减少重复成本的支出。

图:SQC与MS的对比

3.细节的力量:从现场出发,再回到现场

最好的创新,往往从现场长出,又回到现场验证。细节观察的价值,在于它能把策略转化成具体行动。一个被放对位置的海报、一个被重新规划的结账区域,都有可能成为营收改善的关键。

管理学上常提到“闭环”(Closed Loop)的概念:观察—修正—再观察。便利店的管理,正是这样的循环。细节的力量,不在一次改善,而在持续优化。当现场员工能主动提出改善建议,当总部愿意回听回看再调整,整个组织就会形成一种“自我学习的节奏”。

魔鬼藏在细节中,天使也一样。

最打动顾客的细节,往往不是技术,而是人心、关怀。结账时的眼神交流、舒适的座位区、卖场里的音乐声、空气中飘散的味道、店里的温度等,这些细节不会立刻增加营收,但会累积信任。

而信任,正是便利店最昂贵、却最容易被忽略的资产。

当一家公司能够在细节上表现出体贴与专业,那么无论市场环境多严峻,它都能在天险之上,活得漂亮。

结语:穿越天险,回到本质

便利店的天险,不在对手,而在环境。

拓店速度放缓、租金成本上升、顾客习惯分化,这些都是时代的必然,但真正的挑战,不是天险有多高,而是有没有能力跨过去。

企业若要活得漂亮,笔者认为必须具备三种力量:速度的觉察力、文化的稳定力、细节的洞察力。

速度让企业不被淘汰,文化让企业不被迷失,细节让企业不被遗忘。

天险,其实是市场给企业的筛选机制。它会淘汰僵化的组织,也会成就有韧性的品牌。

面对挑战,有人选择退守,有人选择改革。而那些最终活下来、甚至活得更漂亮的企业,往往都是懂得快中有稳,稳中有变,变中见细。

零售的本质从来不变:理解人、服务人、成就人。

当企业愿意在每一个细节里找回这份初心,天险,也就不再是阻碍,而会成为下一个高度的起点。

  • 附:2025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明细

本文系作者 零售商业财经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