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建筑构件生产主要分为工厂预制和现场加工两种模式。工厂预制稳定高效,但存在运输成本及现场差错率较高的问题,而现场加工灵活度高,但对人工依赖性较大。大界希望提供一种介于工厂与现场的新型生产模式——移动式胶囊工厂,实现工厂预制和现场加工优势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胶囊工厂提供稳定有序的自动化生产环境,将工厂化生产移动到现场,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控制产品质量,降低材料轮转周期,同时适应在极端环境下的无人化生产。另一方面,胶囊工厂可灵活流转于不同施工现场,满足建筑施工项目周期短、节奏快、需求多样化等特点。而当面对大工程大项目时,多个胶囊工厂可快速集合,在施工现场组合成多工艺的自动化生产集群,高效完成项目。
胶囊工厂是机器人软硬件一体化集成的小型的柔性化生产系统。硬件上,胶囊工厂配有工业机器人、大界自主研发的末端工具头、柔性工装等,可根据不同材料及工艺需求进行硬件模块的选配组合。另外,可选配搭载大界自主开发的建筑移动底盘APE,扩大材料的可达范围和运输灵活度。软件上,胶囊工厂使用以大界Robim云平台为核心的操作系统,涵盖数十种建筑材料的自动生产工艺包,满足多种类型生产工艺需求的同时,将设计数据转化为机器人生产数据,实现从图纸到构件“一键生产”。
针对施工现场不同材料和工艺的生产加工需求,大界胶囊工厂推出相对应的产品体系,包含可以实现定制化构件生产的三维成型中心、高效处理建筑原材料的减材制造与物料运输系统、多工序多工艺的复杂构件生产的集群式柔性产线,实现在建筑工程常见的生产场景中的应用。
孟浩,大界机器人CEO,同济大学建筑机器人方向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建筑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技术负责人,师从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执行建筑师Mark Burry教授和Kukkogia创始人Roland Snooks教授,具备10+年建筑与机器人相关领域经验,兼任上海市数字建造工程技术中心机器人技术顾问,2016年成立了建筑科技公司大界机器人,客户包括中国建筑、中交集团、中国建材、中建铁投、山东路桥、广联达、方大建科、阿里巴巴、浙江建工、昆仑绿建、南通三建等知名企业。
王识源,大界机器人CTO、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博士、建筑机器人算法专家、前UCLA建筑机器人实验室负责人。专注于建筑新材料、机器人控制与人机交互领域的技术研发,并在国际机器人建造领域发表多篇核心论文,主导开发的机器人控制软件TACO于2015年获得全球数字建造“Beyond超越”大奖。
胡雨辰,大界机器人CSO,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浙江大学建筑学士,创新与创业管理荣誉学位,5+年建筑与机器人相关领域经验,在建筑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数篇,Red-Dot Design工业设计顶级奖项红点奖获得者。在创业所需的组织管理,财务管理领域有较强的能力,曾作为创始团队参与“订单来了”(现B轮)的运营工作,入选2021福布斯亚洲U30精英榜。
产品形态:硬件、其他
该产品还没有被报道,查看其他被报道产品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
点击右上角
在浏览器中打开进行下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