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薛夫铭:奔驰对于安全,永不妥协

奔驰未来的核心方向是加速中国本土研发与本土生产。


图片来源:梅赛德斯-奔驰

图片来源:梅赛德斯-奔驰

2025年,梅赛德斯-奔驰在华生产与研发迎来20周年。

站在20周年的关键时间节点上,今年上海车展期间,梅赛德斯-奔驰带着全新的产品以及技术成果,对外展示了面对行业内卷的当下,其也正式开启未来几年在中国市场最强大的产品与技术攻势。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及首席技术官薛夫铭在接受媒体群访时表示,对中国市场而言,奔驰未来的核心方向是加速中国本土研发与本土生产。在进行产品本土化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零部件层面的本土化,也将持续与中国本土合作伙伴建立紧密深度的合作关系。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及首席技术官薛夫铭(Markus Schäfer)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及首席技术官薛夫铭(Markus Schäfer)

全新纯电长轴距CLA一辆纯粹的奔驰

这次上海车展上,梅赛德斯-奔驰展台上,最引人关注的当属全新纯电长轴距CLA,其也被认为是梅赛德斯-奔以“中国速度”和“中国标准”打造的最适合中国用户需求的产品,也被称为“史上最智能的梅赛德斯-奔驰”。

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是首款国产且加长的CLA级车型,长宽高分别达到4763/1856/1469毫米,轴距更达2830毫米。相较于标准轴距车型,其轴距增加40毫米,后排座垫长度增加10毫米。

对于全新纯电长轴距CLA的核心亮点,薛夫铭将其归为三个,分别是能耗表现、智能化表现,以及安全表现,并认为其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是一辆纯粹的奔驰。

梅赛德斯-奔驰的产品一直主打的给人不一样的豪华舒适的感觉或者说是气质。纯电奔驰车型上,梅赛德斯-奔驰依然延续自己身上独有的气场与标签。因此在各个方面的设计上,纯电车型都想要给出“更奔驰”的感觉。

具体来看,能效表现,全新纯电长轴距CLA将VISION EQXX能效概念车诸多能效科技带入了量产。变速箱是电动车的奢侈品,而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搭载了全球首款专为能效设计的电动两挡变速箱,成为同级唯一配备变速箱的电动车。其搭载了800伏电气架构,可以实现充电10分钟,CLTC工况续航里程可补充370公里。

全新纯电长轴距CLA配备了85千瓦时的三元锂电池,CLTC工况下能够实现最高866公里的续航,百公里电耗仅10.9千瓦时。

智能化方面,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是首款搭载梅赛德斯-奔驰自研的MB.OS全新架构的车型,也是首款由软件定义的奔驰车型,软硬件解耦的设计,为中国客户量身定制。

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搭载豪华品牌首个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采用英伟达Orin X芯片和端到端大模型,具备车位到车位的智能辅助驾驶能力。

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搭载全新的智能人机交互系统,采用全新的UI/UX设计。语音层面,奔驰虚拟助手和思必驰进行语音合作共创,并且应用了豆包AI大模型,整体交互效率提升50%,唤醒速度快至0.2秒,端到端执行速度仅需0.8秒、提速1.5倍。

梅赛德斯-奔驰也是行业首个将三维地图导航信息和驾驶辅助视图进行融合的汽车品牌,全新沉浸式导航,可以同时呈现导航指引和驾驶辅助环境信息。

安全性方面,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满足梅赛德斯-奔驰至高安全标准,进行了180次的实车碰撞以及15,000次的仿真模拟测试。

针对智能辅助驾驶的安全,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搭载的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是基于行业最高功能安全等级ASIL-D开发的;在电池安全方面,全新纯电长轴距CLA通过了中国电动汽车火灾安全指数的测评,获得五星安全认证。

薛夫铭指出,“让车辆在真实交通中,顺畅地抵达目的地,满足客户对于安全、对于品质的要求,在旅途中建立客户对品牌的长久信任,这也是非常重要以及梅赛德斯-奔驰所关注的维度。”

安全:永不妥协

有舆论认为,奔驰推动智能化研究成果的落地速度不够快。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加速智能科技量产和保持严苛造车标准之间的平衡?

薛夫铭表示,安全一直深植于奔驰的品牌基因。正是对安全和可靠性的坚守,让奔驰成为汽车安全的引领者。

“客户始终是我们的核心,所以在车辆的安全和品质方面,我们永远不会妥协。为此,我们会对每一辆车都进行全面、严苛的测试,确保它们都能达到奔驰的安全标准。”薛夫铭强调说道。

据薛夫铭介绍,从北极圈到赤道,每辆车都要至少经历2个夏天和1个冬天的全球耐久性测试,全方位验证车辆在极端气候下的性能表现。不仅如此,奔驰的耐腐蚀测试同样严苛,每一辆车经受的测试时长都是以千小时为计算单位。

上市前,每一辆梅赛德斯-奔驰新车都要进行15000次仿真模拟测试和150余次实车碰撞测试,本土车型还要额外进行30次碰撞测试。在国内,全新纯电长轴距CLA点爆过2000个气囊,零部件测试温度区间覆盖-35℃到90℃,确保无论寒冬盛夏,气囊都能正常展开。

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是同级独有标配11个安全气囊的车型,其中包括同级独有的前排中央气囊和同级罕有的前排膝部气囊。其采用超70千克的超高强度热成型钢,关键部位采用马氏体钢,抗拉强度可达1700兆帕,有效保护乘员舱和电池安全。

近日,梅赛德斯-奔驰进行了在华首次公开侧面柱碰测试。在实测中,全新纯电长轴距CLA碰撞侧气囊及气帘均适时打开,车门解锁,有效保护乘客;碰撞时电池剩余电量为90%,碰撞后电池包主体无变形、无冷却液泄漏,有效保护电池。

全新纯电长轴距CLA采用多级高压安全理念,在碰撞时车辆的高压系统可以自动关闭,电池包毫秒级切断高压响应,2秒内电压归零。在第三方测试中,在单个电芯热失控后,整车未起火、未爆炸,动力电池热稳定性满足2026年生效的新国标的要求。

全新纯电长轴距CLA也进行了超500项的整车测试,包括10万次摔门测试、56项操稳测试等,已验证其可靠性,更从齐齐哈尔行驶上千公里,抵达沈阳,完成了真实道路的长途测试,验证其符合“奔驰标准”的可靠表现。

严苛测试确实需要很长时间。不过,为了平衡安全表现与技术量产速度,奔驰也在积极探索。目前,通过AI和数字化工具,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中针对各种真实驾驶场景,进行仿真模拟测试,以便充分测试和了解车辆在各种极端环境下可能出现的情况。

借助这样的创新技术,薛夫铭透露,奔驰将研发时间缩短了约30%。

技术:加速在华投入

除了在安全方面继续保持很“奔驰”之外,实际上,在智能化方面,梅赛德斯-奔驰也早已在加大布局与投入。

面对“技术定义豪华”的新时代,薛夫铭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数字豪华”,正如奔驰在屏幕上、在智能座舱中展现的,都是豪华视觉感官的一部分,构成了全新的数字化豪华体验。

因此,梅赛德斯-奔驰希望把所有的这些元素结合起来,提供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和氛围,并融入座舱之中。这是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结合,还有你能闻到和摸到的东西。所有的感官都会被调动,所有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营造出了一种独特体验,包括车内的氛围灯、音响系统、座椅按摩,还有横贯两侧A柱的超级屏等。

在交互界面的设计上,梅赛德斯-奔驰没有采用标准化的图形显示方式,而是采用一种沉浸式图形显示,将智能辅助驾驶的驾驶员辅助视图(SR)与现实导航路线指引无缝融合。

薛夫铭认为,“完美的图形呈现是数字豪华体验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为我们的客户提供立体、沉浸的体验,而并非单纯炫技。”

而在自动驾驶领域,梅赛德斯-奔驰采取的是从L2到L4多线并举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其不仅是全球第一家获得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认证并商用的汽车品牌,在德国,几年前大家就已经能买到搭载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的奔驰车;其也是首个获准在京进行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和L4级自动驾驶上路测试的国际品牌。

除了智能化方面取得技术成果,梅赛德斯-奔驰在品牌科技日上,还对外展示了线控转向技术、神经形态计算、太阳能涂层等多个硬核科技。

据悉,2026年,梅赛德斯-奔驰线控转向技术即将量产上车;神经形态计算有可能将自动驾驶中数据处理所需的能耗减少90%,VISION EQXX能效概念车则是全球首款应用神经形态计算的可合法上路车辆;涂层仅5微米厚的新型太阳能涂层组件,在11平方米的面积(相当于一辆中型SUV的表面积)下,在北京的光照条件下每年可产生长达14000公里的续航。

其他技术方面,梅赛德斯-奔驰是全球首个将固态电池搭载于量产车平台的品牌,其固态电池测试车一次充电可以在道路上行驶超过一千公里;梅赛德斯-AMG马石油F1车队搭载高性能动力电池的F1赛车,过去已经夺得了车队八连冠,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成功的赛车运动品牌之一。

这些技术成果取得的背后,是持续真金白银的投入。去年在研发方面,梅赛德斯-奔驰的总投入是87亿欧元,其中包括AMG以及各产品线的持续研发工作。梅赛德斯-奔驰正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在华投资超140亿元人民币,用于陆续投产中国专属的全新纯电长轴距CLA车型、长轴距GLE SUV新车型,以及基于VAN.EA平台的全新豪华纯电MPV。其中,长轴距GLE SUV新车型首次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

面对中国市场的“卷”,薛夫铭表示,董事会成员们深刻了解中国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也非常重视中国市场。未来将给到中国研发团队更多的资源,同时给到更多主导权,提升他们在中国本土的研发效率,把功能放行的权利从德国总部移交到中国研发团队的管理层手上。 

“我们通过‘中国速度’加速在华研发,打造原汁原味的奔驰产品,适应我们中国市场非常卷、非常激烈的竞争环境。”薛夫铭最后总结说道。(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张敏)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