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30日-6月3日,全球肿瘤学领域规模最大的会议2025 ASCO在美国芝加哥举办,中国共有73项研究以口头报告形式入选(2015年仅有1项入选),再创新高,11项重磅最新突破性摘要Late-Breaking Abstract中国研究入选。我国药企国际舞台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合作深化迈进。
2024年来,政策催化不断。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创新药作为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2025年内将发布第一版丙类目录,目录与国家基本医保目录调整同步开展。
2024年7月,国常会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大力支持创新药进医院端。北京、上海先后取消了医疗机构药品数量限制。
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IPO和再融资均出现放松。2025年2月,证监会制定《关于做好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加大生物医药在内的多个战略性产业支持力度,支持生物医药在内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鼓励二级权益类资产配置创新药资产。
国采十一批规则(意见稿),集采非新药,新药不集采,纳入药品集采的应符合已过化合物专利保护期、多家企业上市、分条件,竟争不充分的品种不纳入集采范围。市场规模小的品种,不纳入集采范围。
国际合作动作加快license-out(管线直接出售给跨国药企) & NewCo(共同设立新公司)模式
6月2日,百时美施贵宝将向BioNTech SE支付高达111亿美元的费用,以获得一种下一代抗癌药物的许可。BioNTech将获得15亿美元的预付款和20亿美元的分期付款,直至2028年。BioNTech还将有资格获得高达7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合作伙伴将平均分配开发和制造成本和利润。
同日,翰森制药宣布与RegeneronPharmaceuticals,Inc.订立许可协议,授予Regeneron开发、生产及商业化HS-20094的全球独占许可(不含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翰森制药将获得8,000万美元首付款,并有资格根据该产品开发、注册审批和商业化进展收取最高19.3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潜在产品销售的双位数百分比特许权使用费。
5月Biotech领域,辉瑞与三生制药在双抗ADC合作,三生制药对辉瑞做了授权,首付款12.5亿美元,创国产创新药出海单笔金额记录。早前,国内转让管线授权的首付款均极低,不乏数千万美元,不及总额的10%。
2024年全年我国医药授权出海共计94笔,总额5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2025年一季度授权出海共计33笔,同比增长32%,总额同比增250%。
此外,创新药授权出海具有“低首付+低达成率”的特点,BD后续交易款项不确定性较高,对各家药企也造成一定挑战,2023年数据,我国创新药BD(商业授权)最后达成全部交易的占比接近22%。NewCo合作逐渐增多。
我国药企从重销售转为侧重研发环节,包括研发激励、股权激励等
此前,我国药企侧重销售环节,销售费用高昂且占比非常大,国内药企(销售+管理)费用率是研发费用率的3倍,整体的研发费用率仅有12%左右。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近几年,我国医药行业转为侧重研发环节,包括研发激励等。
此前,全球新药分子贡献一半都是美国。2024年底数据,我国在研双抗管线已占全球在研双抗管线的46%份额。2024年底数据,我国细胞治疗类临床试验项目占全球的47%,居全球第二。我国在研管线也逐步向更高价值的BIC和FIC品种布局。
新药研发具备高投入、多学科交叉、试错特性,流程为(1)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和转化医学研究疾病发生机制与潜在靶点关系,确定靶点成药策略后〉(2)通过分子设计与先导化合物筛选等药物发现环节,初步筛选出一系列分子〉(3)在经细胞、动物水平的临床前研究后,确定进入临床(人体水平)研究的药物候选分子〉(4)候选分子还需完成临床I/II/III期研究,明确药动学和药代学特征〉(5)探索并确认潜在适应症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通过监管部门及专家委员会评议后,获批上市。药物筛选阶段的新药研发是试错环节,试错效率/成本是核心竞争力之一。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最大的是以色列,接近5%,瑞士也靠前,中国在试验发展阶段的投入占比大,基础研究占比较低。
美国头部药企砍研发管线,提高投入产出比,降价预期+财政支持减少,美药企向外采授权需求大增
2025年5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要求美国药品价格向全球最低价看齐,称可使美国处方药降价59%-90%。并表示不排除将对目前尚且豁免关税的进口药品加征关税。
5月初,特朗普政府向国会提交2026财政年财政预算提案,非国防支出预算5570亿美元,同比降23%,创近25年来最低,减少医学支出。
2022年8月,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落地,第一批参与谈判的药企平均降价38%-79%,降本压力下,近两年美国一些头部药企,如阿斯利康等均砍了一些研发管线。
美国大部分药品价格是其他国家售价的3倍,也有不乏5倍的同款产品。近年来诸多美国跨国药企扩大在爱尔兰、瑞士、德国、新加坡、印度、中国的研发生产,美国进口自新加坡、爱尔兰和德国产品主要为血液、血清、免疫制剂,美国进口自瑞士、印度和中国的产品主要为零售成药,此次表态旨在引导药企生产线转回美国。
美国政府医疗保险包括Medicare(老)和Medicaid(弱)项目,两者有充足的财政补贴用于医疗救治。美国专利保护强调创新和临床价值,赋予了药企自主定价权,数倍于其他地区售价,药企享受了一定的垄断利润,也促进了技术创新,全球市场上新药的64%首先在美国上市。2003年美国医疗处方福利计划明确禁止通过议价降低药品价格,美国的股市也给药企研发、融资及退出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
特朗普阵营对医药开支方面预算大幅降低。不同领导人时期,美国医疗体系政策变动极大。奥巴马上任后推广医改法案扩大医保覆盖面,2014年美国政府医保覆盖总人口的38%,购买医疗保险的群体占比53%,商业保险覆盖率接近6成。2014年,美国卫生总费用3万亿美元,占GDP比重接近18%。医疗行业是美国就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占总就业人口的10%。医保支付是医生和医疗机构的收入主要来源。
我国医药体制、融资、支付环节改善,AI加速,部分创新药企25年有望扭亏
近五年来,医药领域一级市场融资额与美国接近。
我国医疗支付体系以国家医保为主,占比接近60%,商业保险占比非常低,不到10%。而美国基本医保占比接近50%,接近40%来自商业保险。
据券商报告,针对创新药领域的医保丙类目录即商业保险支持赔付目录,将于今年出台,目录由商业保险公司制定,由130余家公司授权委托,丙类目录可进医院,企业自主向国家医保局申请,再需由专家评判。丙类目录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医疗支付结构。
我国医药体制改革进程:(1)2008年中国启动重大新药创制等专项计划;(2)2015年药审改革,监管部门对临床审批态度逐渐放开;(3)2015年国务院印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方案》,在北京、上海、江苏等10个省市开展MAH制度,加快新药上市进度,试点品种包括百济神州、再鼎医药、和黄医药等企业的药品;(4)2016年国家药监局加快新药审批,并接受境外临床试验数据,较多重磅海外品种创新药进入中国市场,(5)2016年-2020年共计受理1204件进口化学药临床试验申请,受理523件进口化学药上市申请;(6)2017年我国加入ICH,创新药企业开始进入全球医药市场,打开对外授权模式,多药企获得FDA等海外监管机构的快速通道认定;(7)2015年我国海外开展临床试验的国家14个,2019年增至50个,项目数从48个增至340个;(8)2017年我国备案制改革,创新药临床试验速度提升,审批时长从200天降至60个工作日;(9)2018年底集采降价,缓解同质化竞争,集采对药物进口替代起到了推动作用。
机构指出,随着国际合作和政策推进,我国细胞免疫、双抗ADC、靶向药(2015年前只有阿斯利康、罗氏的靶向药,这十年越多的国产靶向药起来了,小分子可以做到和国外差不多效果)等医药医疗领域细分赛道进展值得持续关注。
AI药物:缩短了药物发现期,很短时间完成先导化合物筛选。
小分子药物发现现在通常采用基于靶点的药物筛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平台、定向、高通量筛选,DNA编码化合物库、基于片段药物发现平台FBDD、基于结构药物发现平台的SBDD,具有成本、周期优势,对于复杂靶点选择优势。
小分子领域:我国与海外药企起步时间相差较晚,2020年美国FDA批准的53个新药总有38个小分子药,占比达到72%。
PROTAC技术:诱导蛋白降解的小分子,其和分子胶直接降靶点,在克服耐药和靶向不可成药靶点方面有潜力。
PD-1大战:让中国在数年里迅速填补了单抗技术的空白,靶点稀缺,发现门槛低,单抗的竞争激烈。
RNA技术:在GalNac等革命性递送技术推动下,或成为继小分子、单抗之后第三大药物形式,反义核酸和干扰小核酸等多款RNA药物获批上市。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集合抗体药物和小分子药物的优点,将小分子药物通过Linker连接在抗体上,规避了大分子药物对实体瘤治疗效果受限的缺点,通过连接不同的小分子,如化学药物、放射性核素和蛋白酶等来达到更高效的治疗效果。国内ADC靶点集中在HER2上,已在乳腺癌治疗方面取得巨大突破。
免疫细胞:包括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各种细胞因子策略活化诱导的T细胞,基因修饰的T细胞,如CAR-T和TCR-T等。
通用型CAR-T疗法(UCAR):技术门槛较高,一些药企布局,如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北恒生物、克睿基因、邦耀生物、森朗生物、茂行生物等。
TCR-T可针对胞内抗原(约占肿瘤抗原的90%),比CAR-T更有优势,2020年全球尚无TCR- T疗法获批上市。
核酸药物:具有疾病治疗功能的DNA或RNA,包括反义核酸、小干扰RNA和适配体等,与传统小分子药物和抗体药物相比,能阻断对应功能基因表达以及分子信息传递,可高效特异性地作用于致病靶基因或致病靶mRNA。
原料药行业尚处在出清的一个过程中。化学药企业逐步转型创新药。
创新驱动业绩增长,2025年一季度创新药、科研服务等细分业绩较好,券商预估,部分头部药企2025年将扭亏为盈,不少医药企业现金流充沛,且首发上市以来极少的再融资。
风险提示:市场波动加大等。
本文作者|张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