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 总书记指出,要在扛牢国家电煤保供责任前提下,推动煤炭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煤炭产品由初级燃料向高价值产品攀升,同时着眼于高水平打造我国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配套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氢能等能源,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 按照“双碳”目标,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而煤炭是碳排放大户,先进煤炭技术不仅能提供清洁能源,减少高达99%的碳排放,还能支持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目标。随着水电、光伏、风电等对煤炭的替代作用不断增强,煤炭消费总量预计在2028年前后进入峰值的平台期。
- 煤炭的价值不仅在于燃烧,发挥其资源属性高值利用是实现可持续煤炭管理的关键。煤炭中含有的多项关键矿物,对于建造风力涡轮机、光伏面板、电池等至关重要。
- 氢能方面,将煤制氢与碳捕集与封存(CCS)结合生产蓝氢,可实现低成本低碳制氢,助力全球氢能产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从2022年起,习近平总书记已连续第四年提到氢能,次数高达7次。氢能产业链中上游制氢环节的清洁和降本是氢能大规模发展的基础,中游氢气储运是氢能大规模使用的瓶颈环节,下游应用以化工原料为主并将在未来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电力、建筑等领域。
正文: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山西考察时指出,山西要“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扛牢国家电煤保供责任前提下,推动煤炭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煤炭产品由初级燃料向高价值产品攀升,同时着眼于高水平打造我国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配套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氢能等能源,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转型发展必须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要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全面加强防沙治沙和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持续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扎实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1)煤炭产业升级
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山西作为煤炭大省,其煤炭产业发展状况对全国能源供应格局意义重大。按照“双碳”目标,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也就是“十五五”期间实现碳达峰,而煤炭是碳排放大户。
全球可持续煤炭联盟(FutureCoal)发布的《可持续煤炭价值链路线图》指出,先进煤炭技术不仅能提供清洁能源,减少高达99%的碳排放,还能支持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目标。
比如,可利用煤炭及其废物生产煤砖、碳纳米材料(石墨烯)、活性炭等高价值碳产品,应用于多个行业。通过创新工艺,在1500℃下可快速利用煤炭、煤矸石、煤焦和塑料废料生产高结晶度石墨,制成的石墨电极性能优于现有商业石墨电极;利用电化学反应也可以将煤焦转化为高价值石墨,显著降低工艺温度和时间。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委员张宏表示,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水电、光伏、风电等对煤炭的替代作用不断增强,煤炭消费总量从“十三五”开始放缓,将在“十五五”期间达到峰值平台期。预计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有望在2028年前后,进入峰值的平台期。
在高温湿热天气加持下,近日港口煤价持续稳步上涨。7月8日涨幅略有加快,北方港口煤价为:5500大卡623元/吨上涨1元;5000大卡555元/吨上涨1元;4500大卡490元/吨上涨2元。同样,大部分北半球国家的终端用户在高温影响下,采购煤炭积极性略增,助推国际动力煤价格小幅上调。
2)新能源配套发展
煤炭的价值不仅在于燃烧,发挥其资源属性高值利用是实现可持续煤炭管理的关键。
比如,煤炭中含有许多铝、钴、铜、铁、铅、银、镍、锌和稀土元素等关键矿物,对于建造风力涡轮机、光伏面板、电池等至关重要。而在氢能方面,将煤制氢与碳捕集与封存(CCS)结合生产蓝氢,可实现低成本低碳制氢,助力全球氢能产业发展。在全球能源转型自主化和清洁化发展中,氢能都是能源变革不可或缺的一环。2025年初的地方两会上,31个省级行政区中,有21个省市将发展氢能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编写的《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发展四大主导产业指南》显示,氢能产业链中上游制氢环节的清洁和降本是氢能大规模发展的基础,中游氢气储运是氢能大规模使用的瓶颈环节,下游应用以化工原料为主并将在未来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电力、建筑等领域。
从储氢瓶核心应用端氢燃料电池车产量和加氢站看,我国储氢瓶市场主要在国内,预计国内储氢瓶产量将在2025年超11万套、2030年超49万套,碳纤维用量预计将在2025年突破5000吨、在2030年突破2万吨。
3)资金支持体系
随着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改革、超长期特别国债扩容节能降碳领域,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体系的完善,新能源装备制造及基建资金充裕。
根据财政部对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安排,分为20年期、30年期和50年期3种,我国今年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较2024年增加3000亿元,利率较商业贷款低1.5~2个百分点,部分资金投向氢能产业链、跨区域特高压通道、老旧设施改造等长周期项目。
专项债方面,重点支持诸如风电场、光伏电站、储能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允许作为资本金撬动社会资本,2025年新增专项债额度中明确向绿色能源倾斜。专项债资金可占项目总投资的20%~30%,最高可撬动4-5倍社会资本。
中央预算内资金来看,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达到7350亿元,创历史新高。低碳转型成资金配置“核心标尺”,新能源基础设施扩容,深远海风电、氢能储运等新型能源项目纳入优先支持清单,单个项目最高补贴1亿元。
风险提示:技术路线不确定性;电力市场机制持续完善。